核三廠1、2號機將陸續於2024年和2025年運轉執照屆滿,並正式進入除役階段。昨(3)日在恆春鎮公所,由原能會與台電舉辦的「核三廠除役計畫審查地方說明會」上,仍有不少民眾憂心,目前最終處置場的選址尚未確定,最後還是變成「永久存放」。
另外,除役計畫的資訊公開也引起不滿,民眾及環團認為,目前的除役時間軸模糊,且將除役資料放在網站上的做法過於被動,希望台電與原能會更積極落實公民參與,讓地方人民能實質表達意見。
乾式貯存執照縮短成20年 督促台電加速核廢最終處置
核三除役進入倒數階段,環保署上月召開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原能會也在今年8月進行核三除役的實質審查作業,規劃在2023年2月完成審查。原能會說明,目前核三廠內的低階核廢料約有1萬桶,未來除役後,還會產生10萬桶的低階核廢料;高階核廢料則有4320束,將會先以乾式貯存處置,後續再移至中期暫存及最終永久處置場。
原能會表示,會將乾式貯存設施的運轉執照發放由40年縮短至20年,督促台電加速核廢料的最終貯存工作。
另外,台電表示,核三廠除役分四階段,長達25年的時間完成,除役後的廠房及土地再利用規劃,將以「室內乾貯設施」及「二號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庫」列為「保護區」,保護區以外的土地則朝其他電力設施用途規劃。
最終處置場未定 居民對「暫存」之說抱持懷疑
核廢料的後續存放問題,一向是核電廠除役後,居民關切的重點之一。雖然台電表示,乾式貯存會在室內進行,也會有通風設備,對空氣及水文污染影響範圍不大,但大多數恆春居民仍對「暫存」之說抱持懷疑。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張怡提到,恆春用電量不高,過去核三運轉期間不僅要南電北送,還必須承擔核安風險,台電雖然不斷強調核廢料室內貯存的安全性,但至今卻還無法提出確切的核廢料最終處置地點,她憂心只要找不到永久貯存地,暫時貯存就會變為「永久貯存」。
另有居民指出,目前台電及原能會針對除役過程提出的核安演習都僅限於廠區內或小範圍,「一旦發生事故,整個恆春鎮可能都籠罩在輻射外洩的疑慮當中」,希望台電與原能會能規劃大型的核安演習,確保所有居民在除役期間都能及時因應隨時可能發生的核災。
除役後是否拆除高壓電塔 居民盼朝永續生態經營發展
此外,有民眾考量當地的生態及景觀,希望台電能在除役後,將進出水口及高壓電塔拆除。
台電表示,進出水口區域是既有設備,未來電力事業用途還會有使用需求,此外,拆除工作也可能對當地的珊瑚礁生態造成更大影響。高壓電塔方面,台電表示拆除可能影響恆春連接外界的電纜,但台電也承諾,未來進行後續電力設施規劃時,會再與居民溝通是否要拆除。
對於核三廠用地繼續作為電力設施使用,也有居民持堅決反對態度。恆春半島核三廠除役關注小組成員張清文表示,當地居民大多希望核三廠除役後能以「生態永續經營」為主,且馬鞍山與核三廠鄰近處生態與動植物資源豐富,未來若是朝「生態導覽解說」方向規劃,除了可以作到在地社區的永續經營,還能提供居民良好就業機會,減緩人口外流。
資訊公開不足 「屏東縣監督核能安全委員會」組成挨批
過去民間曾要求台電納入環團、居民、專家及地方政府等成員成立核三除役相關的監督委員會,台電雖回應表示已於2015年成立「屏東縣監督核能安全委員會」,但有民眾指出,現行成員中全部是屏東縣政府各局處代表與專家學者,但能真實代表居民意見的鎮長、議員等卻未被納入,批評公民參與不夠周延,「每個專家有自己的專業領域,但在地的事情他們不一定都知道。」
另外,民眾也提到目前針對核安相關的資訊公開不夠充分,不應該只是在網站上被動呈現資訊,「恆春鎮民到底有多少人知道『乾式貯存』意義是什麼、危險性是什麼、安全措施如何設置?」
對此台電也承諾,未來會持續加強與地方間的溝通說明,並研擬在「屏東縣監督核能安全委員會」中納入更多地方居民的意見、強化地方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