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造安全、不被打擾的候鳥遷移中繼站,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簡稱環資)攜手美商科磊股份有限公司 ( KLA ) 員工,近期於嘉義布袋鹽田重要濕地內種下80棵防風樹種——木麻黃,打造完整林帶以維護棲地。
昔日曬鹽重鎮 今成為候鳥過境天堂
不畏氣象局發布入冬第一波冷空氣,19位科磊志工於11月10日頂著寒風跟著環資以及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蔡福昌的腳步,深入認識布袋在地產業的日常。
位於嘉義縣東石鄉的白水湖壽島,其強勁海風熱情迎接遠道而來的志工,正值海水退潮之際,原本沒入海水中的道路浮現出來,使大家有機會走到另一側的潮間帶與沙洲,踏過被海吞食土地,仔細端倪蚵農曾經在此生活過的痕跡。
蔡福昌表示,布袋海岸的地景在過去幾十年來有了極大的變化,在產業結構改變下昔日風光不在,加上鹽田、道路和鐵軌受地層下陷、沿海內海化衝擊而被海水淹沒,此外,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也是影響布袋海岸地景的原因之一。
嘉義布袋早期以曬鹽著名,但隨著產業結構變遷、近海漁業枯竭、青壯年外流等多重衝擊,布袋鹽場2001年時宣布關廠,結束了為期218年的曬鹽史。大面積的鹽場荒廢後,經過多年雨水沖蝕淡化,成為鹽灘(濕)地,雖不再有產鹽功能,卻在自然生態與防災功能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2007年布袋濕地通過內政部營建署評定為國家級重要濕地,不但是許多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地,更是候鳥遷移的中繼站,包括一級保育類動物黑面琵鷺,就曾出現同時超過600隻過境該地的紀錄,讓濕地的保護變得更加重要。
降低人為擾動 志工種下防風林守護濕地生態
為了降低重要濕地的人為干擾,蔡福昌帶領志工一同於布袋濕地公園的步道旁,種下一排防風樹種,以區隔出濕地鳥類的活動空間。
志工首先鏟出直徑、深度約50公分的坑洞,在底層墊上蚵殼後覆蓋一層薄土,接著植入木麻黃樹苗並填滿土坑,再用麻繩與竹竿固定樹苗,最後鋪上乾草作為保水材料,就完成種植一棵樹苗的步驟。
從不熟悉工具的使用,到最後找到彼此合作的訣竅,志工發揮默契,短短兩個小時就種植了80棵木麻黃,連蔡福昌也驚嘆:「科磊的志工是今年最厲害的團隊!」遠遠超出原先計畫的數量與種植的步道長度。
美商科磊股份有限公司 ( KLA ) 長期投入企業社會責任(CSR)行動,2020年起展開與環資合作的緣分,參與該工作假期的志工來自台灣的各個地區,參與動機也不盡相同,在新竹、台南都有對環境保育付出行動的痕跡。
在嘉義金黃色的夕陽餘暉下,志工眺望著陸續飛回棲島的鳥類,感動地說:「雖然種植的過程辛苦,但能為環境付出自己的勞動,覺得相當值得。」
在種下樹苗的同時,也在心中也種下關注環境的種子與嘉義布袋深刻的連結,期許剛種下的木麻黃大道會在八年後順利茁壯,持續守護當地逾百種鳥類,像是黑面琵鷺、東方白鸛、白琵鷺、鵟、魚鷹、紅隼和小燕鷗等,保留下台灣雲嘉南地區最壯闊的生態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