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35年禁止人為經營 關渡重要濕地取代自然保留區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終結35年禁止人為經營 關渡重要濕地取代自然保留區

2021年12月22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位於台北近郊的「關渡自然保留區」,原為保留棲地維繫鳥類多樣性,卻因嚴格限制人為介入,少了經營管理而逐漸陸化;棲地型態的改變,更直接衝擊鳥類多樣性。農委會於10月5日召開的「農委會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審議會」,通過台北市政府提案廢止關渡自然保留區,20日正式公告,終結35年來禁止人為經營的法令。台北市政府表示,未來將依《濕地保育法》所指認的「國家重要濕地」進行管理。


關渡平原鳥瞰圖。圖片來源:台北鳥會

審議會中,台北市政府提案的「廢止『關渡自然保留區』之指定」獲得八成以上出席委員同意。從此,「關渡自然保留區」將讓位給「關渡重要濕地」。

紅樹林擴張反讓鳥種下降 關渡自然保留區讓位給重要濕地 

依據「陸域自然地景與自然紀念物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8條規定,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之廢止條件包括「保護之功能與效用,已有其他保育措施或其他法定保護區域得以替代」。

「關渡自然保留區」位於台北關渡平原西南側,接近基隆河與淡水河的匯流處,早期主要由茳芏(音同「江土」)、蘆葦及大面積的泥質灘地所組成,每年候鳥遷移季節時,吸引上萬水鳥於此停棲或度冬,為候鳥重要棲地,農委會於1986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會銜經濟部公告劃設,範圍為關渡堤防外55公頃沼澤區,保育標的為水鳥,並指定台北市政府府建設局(現之產業發展局)為管理機關。

依文資法第86條第1項規定,自然保留區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完全禁止人為經營管理手段介入,僅任其自然演替。

2010年北市府動物保護處成立後接管此項業務。只是,在長期自然演替下,關渡自然保留區紅樹林持續擴張。動保處指出,接管後透過保護區域及其周邊環境長期監測,發現因爲紅樹林快速擴張,保留區由原本的泥灘逐漸演變成一半以上範圍皆為紅樹林的處境,使得水域性鳥類利用不易,鳥種從原監測至最多130種以上下降至48種,並以樹棲鳥類為主,顯然違背當初設立自然保留區的目的。

另,台北市政府經水工模型推演,認為紅樹林擴張造成基隆河朝向深槽化發展,可能掏蝕基隆河左岸的社子島堤防;若林下漂浮木過度堆積,更可能阻斷通水,造成水位抬升,形成洪患隱憂。北市府考量該區已有《濕地保育法》及《水利法》共同保護,而提案廢止自然保留區。


關渡自然保留區內河道兩側長滿紅樹林,水鳥難停棲。台北市政府動保處提供。

北市動保處長宋念潔表示,濕地法允許適度地進行棲地經營管理,將有助於當地自然環境的改善。北市府已擬定相關經營管理計畫,未來將與中央主管機關合作,就調節紅樹林生長以達到回復水鳥棲地、降低洪犯威脅等面向,訂定保育利用計畫,並持續執行監測。

而針對民眾與生態團體擔憂保留區廢止後將面臨開發衝擊,動保處說明,廢止後原保留區全區目前仍屬於關渡重要濕地的核心保育區,僅允許生態保育及研究利用,民眾無須擔憂。

台北鳥會:紅樹林移除需持之以恆 河川清淤更有效

1980年代,台北市野鳥學會是積極倡議關渡自然保留區劃設的民間團體,也見證紅樹林擴張,卻受限法令,無法適度人為介入管理的窘境,多年來積極倡議縮編保護區範圍或文資法修法。此次為了增加鳥類多樣性公告解編,北鳥總幹事陳仕泓認為,若只是去除紅樹林意義不大,應從河川淤積的根本問題解決,務實的解決問題。

雖然理論上廢止沒錯,但是否採全面解編,台北鳥會主張,縮編保留區範圍就可以了。「紅樹林或許對水鳥利用範圍不夠,但畢竟仍具生態系價值、提供營養源,並為底棲生物、魚蝦貝類附著帶來幫助。」

陳仕泓表示,關渡是基隆河的沖積扇,淡水河沿岸,由於洪泛平原開發以及建堤防,限制河川走向與通道,使得河道不斷淤積,淤積的土方讓紅樹林長得好,間接造成水鳥種類及族群數量下降。


到關渡度冬的高蹺鴴。圖片來源:台北鳥會

另外,台北鳥會建議,不要期待一次性疏伐紅樹林就能成功,除了經費驚人,也需考慮增加通洪斷面增加水鳥棲息環境;清淤高度最好降到水鳥可以利用的位置,採取漸進式疏伐,從外緣往內逐步清除,最重要的是持續管理,否則幾年後紅樹林又會長回來,之前的努力變得「無採工」。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