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老屋,預約下一個50年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為老屋,預約下一個50年

2022年01月10日
公視記者 林書帆 葉鎮中

一棟房子,就像一個人,會經歷生、老、病、死,有些房子得到妥善保存,有些則消失在時代洪流中。一棟老房子,是否只有被指定為古蹟,才值得保存?留下老房子,對社會、家族與個人,又有哪些意義?

一棟房子,就像一個人,會經歷生老病死,有些房子得到妥善保存,有些則消失在時代洪流中。
一棟房子,就像一個人,會經歷生老病死,有些房子得到妥善保存,有些則消失在時代洪流中。

雲林斗六的太平老街,是整個城市發展最早的區域,至今仍保有許多老建築,短短600公尺,從街頭繁複華麗的仿巴洛克式山牆,到街尾線條簡潔的現代主義風格,呈現出不同時期的建築潮流。

雲林斗六的太平老街,是整個城市發展最早的區域,至今仍保有許多老建築。
雲林斗六的太平老街,是整個城市發展最早的區域,至今仍保有許多老建築。

除了日式建築,老街上還有兩間僅存的傳統閩式建築竹管厝,其中一間是當地文史工作者張妙祝的老家,這間老屋在2019年發生漏水問題,張妙祝嘗試自行整修,卻發現整修屋頂牽涉到整個建築結構,而有修繕竹管厝經驗的師傅又很難找,整修工作因此停頓下來。

老街上還有兩間僅存的傳統閩式建築竹管厝,其中一間是當地文史工作者張妙祝的老家。
老街上還有兩間僅存的傳統閩式建築竹管厝,其中一間是當地文史工作者張妙祝的老家。

公有歷史建築或古蹟如果需要修繕,較容易取得相關專業資源,但太平老街上的老屋,全都沒有正式文資身分,即使居民有心保存,有時也不知從何修起。老街另一位居民葉玲如,也遇到類似情況。

幾年前葉玲如為了整修水電線路,拆除自家老屋的裝潢隔板,才發現房子仍保有原始木造結構,他想保留老屋原貌,卻苦於找不到適合的匠師與工班。張妙祝指出:「一般人整修房屋,通常不會想到要找建築師做詳細的規劃,也不會想到要找大木匠師,有文資潛力的老屋,可能就會在不當裝修過程中被修壞。」

幾年前葉玲如為了整修水電線路,拆除自家老屋的裝潢隔板,才發現房子仍保有原始木造結構。
幾年前葉玲如為了整修水電線路,拆除自家老屋的裝潢隔板,才發現房子仍保有原始木造結構。

具有文資潛力的私有老建築消失的另一個原因,是屋主不想保留。過去每當具有文資價值的老屋面臨拆除,希望藉由公權力保留的文化界人士與屋主間,往往產生對立。有別於文資法由上而下的指定古蹟或歷史建築,文化部從2017年開始推動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鼓勵民眾自發性申請修繕補助,依補助比例,要求至少保留三到十年。文化部文化資源司科長楊淑華表示,希望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民眾看見老屋的價值,為潛在文化資產爭取更多時間。

整修老屋比蓋新房子更耗費心力,收益卻不會更高,因此願意投入的建築師與營造廠商仍是少數。
整修老屋比蓋新房子更耗費心力,收益卻不會更高,因此願意投入的建築師與營造廠商仍是少數。

目前太平老街包括張妙祝與葉玲如在內,共有四戶加入私有老建築計畫,張妙祝肯定此計畫用心,但他也發現,像竹管厝這樣的早期常民建築,匠師技藝凋零得比日式建築還嚴重,即使有文化部的資源,仍然很難找到匠師。此外,整修老屋比蓋新房子更耗費心力,收益卻不會更高,因此願意投入的建築師與營造廠商仍是少數。張妙祝建議,若私有老建築計畫要發揮更大影響力,需要更加重視人才與工班的培力。

老街上的建築大多是共用牆壁,這也可能構成修繕上的挑戰。接手家族銀樓事業的老街居民顏辰舫,曾留學英國學習珠寶設計,因為喜歡歐洲古老城區的氛圍,在自行整修時拆除多餘裝潢,回復老屋的原貌,但漏水問題卻因為隔鄰不願修繕,無法完全解決。「所以我希望老街如果要修繕,是大家一起的事情,不是只有單一戶,因為我們會受左鄰右舍的影響。」顏辰舫說。

接手家族銀樓事業的顏辰舫,在自行整修時拆除多餘裝潢,回復老屋的原貌。
接手家族銀樓事業的顏辰舫,在自行整修時拆除多餘裝潢,回復老屋的原貌。

沒有50年的老建築,就不會有100年的古蹟,保留老屋,不僅是留下潛在文化資產,也為地方與家族,留下歷史記憶。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為老屋,預約下一個五十年】

1/10(一) 22:00首播
1/15(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