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定竹科家庭 老宅周益記化身「古蹟學校」 傳承新竹百年歷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鎖定竹科家庭 老宅周益記化身「古蹟學校」 傳承新竹百年歷史

2022年04月14日
轉載自社企流;文:高捷

在新竹,一棟老宅座落於當地最老的商業街區北門街,名為「周益記」,是新竹市第一個私宅自行申請為市定古蹟的案例。現任屋主周友達於2013年展開修復計畫,盼讓這座古蹟成為文化教育傳承的基地,讓0至99歲的民眾都可以來到這座古蹟學校,透過教育體驗活動共同學習,提升民眾對於文化保存及永續城市的公民意識。

周家於1926年入住周益記,是新竹市第一個私宅自行申請為市定古蹟的案例。圖片來源:擷取自周益記臉書粉專

打開老宅成為在地居民客廳,再見街區歷史與傳統文化

「以前小時候我們中庭很大,晚上可以看到曇花開花,阿嬤就會叫小朋友們趕快去看。」兒時曾在「周益記」長大的現任屋主周友達笑著說起小時的回憶。對他來說,能夠搬回老家、回味童年生活,是修復家族老宅的動機之一。

在籌備古蹟修復的過程中,他也進一步思考,老宅除了自住,還能對這個世代、對當地產生什麼意義與價值?因此他也開始進行歷史重建,拼湊起在地從清朝開始的社區生活樣貌。也成立「台灣周益記文化遺產永續發展協會」,預計在古蹟修復後,開放周益記空間作為在地居民的客廳,分享過往先人的智慧、讓來人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古蹟修復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只要梅雨、颱風的季節到來都會嚴重影響修復的進度,可以對外開放空間的時間也就一直順延。周友達也開始有了另一個想法:「為何一定要等古蹟修復完成才能做文化推廣傳承,在修復過程中獲得的知識累積,不就是一個可以與大家分享、討論最好的素材嗎?」

周益記現任屋主周友達。圖片來源:擷取自周益記臉書粉專

串連社區舉辦在地文化活動,鼓勵竹科家庭了解地方文化

「傳承這間房屋不只是將建築留給下一代,更重要的是將在地文化往外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周友達說道。

他先透過傳統的北管、南管及布袋戲到戲曲表演方式,喚起在地長輩的記憶、更讓年輕人得以一探過往文化的樣貌,不少老鄰居也因此關注相關演出時間,時間到了就拿著板凳、帶著孫子來看。另外又藉由教育及觀光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在地文化,例如研發相關的文化課程、與在地的文史團隊舉辦導覽活動及繪製古蹟地圖等等。

周友達集結在地文史工作者、歷史研究者的智慧,重現在地傳統文化表演。圖片來源:擷取自周益記臉書粉專

也因為感受許多因在竹科工作而移居新竹的家庭,對於地方的認識不深,為了增加他們對於地方的居住認同感,周益記文化遺產永續發展協會也透過舉辦動畫營融入傳統元素,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認識在地故事,進而凝聚地方認同。另外也與市府及在地團隊,聯手舉辦古蹟日的活動,並結合文化導覽、及地方小旅行等作法,吸引不少遊客慕名前來,同時也提升店家的能見度,也形成良性的循環。

周益記文化遺產永續發展協會推動「0-99歲的古蹟學校」的想法也在獲得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支持,將古蹟作為地方文化遺產教育的基地,讓0至99歲的民眾都可以來到古蹟學校裡共同學習或參與教育體驗活動,讓大家了解新竹除了是科技的城市外,更是一座具有 300年歷史文化的古都。

周益記古蹟的修復,希望承載過去的生活記憶與樣貌,提供給大眾不同的文化體驗。圖片來源:擷取自周益記臉書粉專

老屋保存,讓古蹟成為學習在地文化、凝聚地方認同的場域

談及永續城鄉,多數人或許會想到都市更新、新設施建設,而周友達卻選擇翻修百年老屋,「我希望更多人因為這間老屋的存在而理解當地文化、認識百年來這座城市、這個社區的變遷。」

修復古蹟只是一個短期目標,周友達認為,在修復過程中的新發現更為重要,包含從建築理解當時的技術、生活型態,這些新發現可作為教材、文章、課程等素材,讓更多人與自己一起參與修復成長之路。「修復是讓在地人看到、理解,然後一起加入、一起討論,所以完成時間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這個過程。」

計畫也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一項「永續城鄉」中,守護並發揚文化遺產之精神相符。周益記文化遺產永續發展協會的行動,透過古蹟修復做為吸引民眾關注的焦點,帶出一系列的活動,不只在保留傳統的歷史文化,讓因工作、就學而移居在新竹的居民在此交流互動,也能因為更了解地方的故事與街區發展的脈絡,提升在地認同並凝聚人們對地方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