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
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不足 台灣「血汗海鮮」聲名狼藉
2019年遭外籍漁工及NGO團體檢舉,惡意打罵、甚至有漁工死亡的權宜船「大旺號」,經長時間調查,高雄地檢署今天起訴船長及大副等9人。綠色和平表示,雖肯定這樣的進展,但更希望強調的是大旺漁船反映出的台灣遠洋漁業問題,以及改革的急迫性。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環境正義基金會等團體今表示,行政院待核中的「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草案仍有不足,首先,杜絕非法漁獲(IUU)的漁業捕撈行為,應包含改善整體漁業的管理;其次,應加強漁業監管,包括漁船實質受益人及漁船歷史資訊的透明與公開,並將人權問題與IUU的防杜連結。(公視新聞、聯合報、工商時報報導)
強化電商循環包裝生態圈 全家拚年底全數導入回收站
網購商機蓬勃,凸顯循環包材重要性,全家便利商店今天宣布,將與循環包裝業者「PackAge+配客嘉」深化合作,首波在六都、近3000間店導入「循環包裝回收站」,拚年底擴展至全台店舖,強化電商循環包裝生態圈;第二波則預計導入會員APP,提供會員紙箱和塑膠包裝的替代包裝新選擇,強化電商循環包裝生態圈。(中央社報導)
頑皮世界斥3000萬 南市首家野生動物救傷中心成立
台南市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投入逾3000萬元成立南市首家野生動物救傷中心,今舉辦揭牌儀式。市長黃偉哲表示,野生動物救傷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與經費,政府每年投入野生動物救傷成本,平均每隻約2至3萬元,成本相當高,且需醫療及收容安置場所支援,又屬非營利性質工作,願意投入民間機構相當少,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願意成立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實屬難得。(聯合報報導)
龔明鑫:未來十年淨零重點強化節能與儲能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今天參與「台灣如何邁向淨零轉型」論壇時表示,2050年淨零碳排是國際間的大事,也是台灣的目標,以目前規劃,在2030年前要極大化現有技術,2030年後開始運用開發出來的新技術。極大化現有技術有兩大方向,第一是「節能」,希望透過政策誘因加速民眾和企業汰舊換新;第二是因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持續擴大,為保持電力穩定性,必須發展儲能系統以及提升電網韌性,這也是未來十年非常重要的工作。(MoneyDJ報導)
綠能公益新模式 拚2024年轉供綠電給企業
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將至,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與陽光伏特家在今天共同發起「GW綠能公益100+」週年成果發表會,除了發表社會影響力報告書,也提出綠能電廠的旗艦計畫,預計2024年8月就可以將綠電轉供給企業。
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慧萍說,公益綠電模式結合企業、員工與客戶捐贈太陽能板,並由企業購買公益綠電,所產生的收益將回饋社福單位,達成社會企業責任(CSR)等多元目標,台灣大哥大、KPMG安侯建業等企業都響應參與。(中央社報導)
蘋果使用再生材料占比近二成 去年首見「再生金」
蘋果公司公布關於產品中增加使用再生成分的新資訊,首次引進經認證的再生金,並增加一倍以上的再生鎢、稀土元素和鈷使用量。2021年蘋果產品中,近20%材料經回收再生,是有史以來最高的再生成分使用量。另外,蘋果說明,2021年蘋果所有產品中的鋁金屬有59%來自再生來源,許多產品的外殼採用100%再生鋁金屬;塑膠僅占包裝的4%,自2015年以來,蘋果包裝中的塑膠已減少75%。(中央社報導)
非法採礦入侵巴西原民保護區 破壞秩序婦女受害
巴西最大的原住民保護區亞諾馬米原住民領地多年來一直是礦商的目標,尋找用於製造合金的黃金和錫等礦物,但非法開採亂象造成原住民社會秩序混亂、婦女受到性剝削、社區之間衝突頻傳等問題。據估計,約有2萬名採礦者入侵該地區。儘管目前巴西禁止在原住民保護區採礦,但國會試圖通過法令開放採礦,還試圖開放油氣探勘和發電。(中央社報導)
氣候變遷又一惡果 BBC:「棒球大小」超級冰雹風險激增
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現象日益頻繁,程度也不斷激化,《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指出,過去這幾年裡,砸落在英美的冰雹尺寸不斷增加,持續推進新的紀錄,日益增加的體積與質量讓災情愈來愈嚴重,單以美國而言,巨型冰雹每年帶來的損失就超過了100億美元(約新台幣2925億),超級大冰雹的襲擊已成為足以損害人類文明的最嚴重災害之一。(自由時報報導)
擺脫對俄天然氣依賴 義大利尋非洲替代來源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義大利急著擺脫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外交部長等部會首長今天動身走訪非洲中部國家,盼能盡快敲定新的能源合約。義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期望能將安哥拉與剛果共和國列入取代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國清單。義大利使用的天然氣中,約45%是由俄羅斯提供。(中央社報導)
香港理大發現短時間形成驟旱比例上升 易生極端氣候現象
香港理工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在南方及世界多個地區,驟旱現象有加快形成的趨勢,在2000年至2020年期間,五日之內形成的驟旱占同期所有驟旱的比例上升達19%。進行有關研究的學者指,土壤水分枯竭得快,意味着早期預警的指標較少,影響對抗旱情的準備工作,甚至令農作物和社會承受較普通旱情更為嚴重的打擊。(東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