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海岸林交流6-5】
台灣社會或許有些人認為開發才是進步的象徵,而海岸保安林看似海邊無用的荒地廢林,又因法令限制重重難靠近,不如為了進步、為了民眾休閒、交通便利,申請解編開發為大型水泥建築或設施;但是,卻有一些社區加入保安林巡守,他們就住在保安林周邊,保安林對他們提供的恩惠與利益,使他們反身守候,讓保安林持續提供服務功能。
種下第一棵樹 從此榮辱與共
竹南濱海森林遊憩區總長度5公里,總面積103公頃,由北而南包括假日之森、長青之森與親子之森,自行車步道、人行健走道,還有衝浪看海的地方;只是大眾忽略了,這裡也是保安林。編號第1311號保安林,幾年前在農委會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邀請下,苗栗竹南鎮塭內社區發展協會加入巡守的行列,並與紫斑蝶保育協會合作生態監測。
巡守隊志工都是當地人,家就在保安林附近。解說志工葉俊雄大哥今年80出頭,他的父親是日治時期的保正(里長),彼時即參與保安林造林工作,見證1901年在此種下的第一棵樹。至今,仍會聽到有人讚譽他父親:「如果不是你父親認真執行造林,現在西部海岸可能風吹得一蹋糊塗。」
不過,也由於日本人重視防風林,管理十分嚴格。農業時代生活沒有瓦斯,都需撿木材當柴燒,為了維護保安林,他父親十分嚴格執行業務,對於違法到林裡撿木材的人,都會抓到派出所究責。因此每當走入這座保安林,他便湧起一股使命感:無論榮辱,都和保安林與共。
同為巡守志工,莊寶雀越來越關心木麻黃更新問題:「早期經濟不發達,村民一早就擔擔子來撿拾木麻黃葉,那時候地面很乾淨,林木都能自行下種,長出小苗。」
他從母親流傳的往事說起:日治時代祖母跟別人來森林撿拾,但地面枯枝落葉已撿光,於是就鋸了徒長枝,保正(里長)看到手上拿著樹枝,不是枯枝,就將他祖母拘留,他爸爸回家知道後,趕緊將他祖母保釋出來——保安林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保安林提供他兒時美好的回憶,小時候沒地方去,遠足就到龍鳳漁港。保安林冬天擋風、夏天提供遮蔭。春天苦楝開紫白色的花,秋冬結果,幾乎讓白頭翁吃光了;春夏構樹開花結果,紅色的果實十分漂亮,不但鳥愛吃,蝴蝶也會來吸。這些回憶色彩繽紛,他參與巡守、物候監測,或許也帶著恢復這些往日景觀的意圖。
保安林就是能源庫 撿拾枯枝殘葉
沿著海岸線往北,種種設施、建築阻隔,無法完全走通;到了桃園新屋海岸則鮮少出現人為設施,當地志工深以這段海岸線為榮,稱為「西岸最美的海岸」,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守護海岸,包括透過林業組織巡守隊,在1109號飛砂防止保安林巡守、進行生態調查,這裡也留存著5、60歲居民獨特的共同記憶。
「我阿嬤都在這裡拔草當燃料。」新屋愛鄉協會總幹事李振賢1960年代出生,家就在保安林中。他說,早期農村使用大灶,都得找柴薪;保安林內木麻黃的葉子具油性、易燃,因此家裡常用擔子挑枯枝落葉回家使用。
保安林不僅是能源庫,也是他的後花園。兒時就在這座後花園挖沙坑、騎馬打仗、捉迷藏,遊玩嬉戲從不厭倦。他還記得,一大早到海邊經過防風林,一定要帶一根棍子或樹枝,撥開層層蜘蛛網前進。
1970年代,他小學階段,只要放學回家逢海岸線退潮,就會穿過保安林到海邊挖海瓜子補貼家用,找有石頭的地方挖就有海瓜子,每天都有5~10元的收入。現在還有人撿海瓜子,餐廳也一定收,而且價格不錯:「畢竟野生海瓜子和養殖的海瓜子,口感很不同!」
志工康先生家裡離海邊較遠,兒時雖少到海邊,但仍有耙木麻黃的葉子回家燒的印象:「以前農地貧脊,稻草都會放回農地當肥料,燒柴煮飯就得到海邊耙木麻黃葉子。」
保安林就是遊樂園
幾位50、60歲志工,小學共同記憶都是到防風林(保安林)遠足,他們會在林中烤肉、野餐。小學六年,年年都來。不擔心森林大火嗎?「葉子都清光了,林下非常乾淨,地底下都是沙,根本燒不起來!當時保安林可是乾淨的休閒場所呢!」志工們七嘴八舌的解釋這個道理。
他們形容小時候就像是猴子,在樹林中跳來跳去,還會玩一種「摸頭摸腳」的遊戲,被摸到腳的人就輸了。保安林就是遊樂場,無論是爬樹探索自己或森林的底限,或累了安靜地坐在防風林制高點看海,總能讓身心飽足。
難得相聚提到這些兒時記趣,志工們十分踴躍發言:「現在小孩都認為這些是天方夜譚,讓人講不下去。」
海岸林邊,也是早期放牛之處。小溪流的兩岸都是牛吃草的地方,腹地多、可食植物的種類也多。林投樹原本不多,現在看到的林投,大多是防偷渡客由防守的阿兵哥種下來的。李振賢說,解嚴後有一陣子偷渡客非常多,船都開到岸上;進入防風林,常看到有吸膠器具。他小時候的海岸十分遼闊平坦,可以四處跑。
木麻黃站穩海岸第一線 海岸景觀第一主角
新屋當地保安林的木麻黃,是1970年代當地女性參與種植的成果。李振賢說,他的媽媽曾撿木麻黃種子和苗交給林務局(隸屬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換錢,林務局培苗之後,提供工資請當地人種,多數為女性,李振賢的媽媽就是其中一人。
他記得小時候保安林限制利用、不能砍樹,除非颱風倒木乾了,才拿鋸子鋸短抬回家,也是為了當燃料。瓦斯普及之後,就不再有人進入保安林,於是地被雜草叢生,又因茂密掩護了亂倒的廢棄物;外來植物逐漸取代原生樹種,也任由銀合歡入侵。
「以前為了進入保安林,不得不沿途清理雜草,只留大樹。」李振賢說,乏人問津之後,銀合歡趁機而入、「多到不行」。
「這讓人不禁聯想,過去撿枯枝落葉,類似的擾動,其實有助於保安林的更新,放任不管反而不好。」新屋愛鄉協進會理事長李仁富說。他希望能於林帶空隙較大之處補植木麻黃,不讓外來種有機可趁、一發不可收拾。他認為,黃槿、肯氏南洋杉高度不夠,無法保護內陸不受風吹、不能取代木麻黃的功能。
塭內社區曾與林管處合作解決1311號保安林中木麻黃無法更新的問題,社區在木麻黃底層整地,希望種子落下能著床;然而,半年過去了,毫無音訊。反而志工自行撿種子回家繁殖,長出小苗了。當年底林務局的專家到塭內成果發表會現勘了解,專家認為該林帶腐質層過於厚實,無法提供種子著床的條件。
走入保安林 創造與它的回憶
巡守隊自發性的評估、診斷,進而解決保安林裡發生的事務,讓人好奇保安林哪裡好到讓人如此珍惜?農委會林務局長林華慶的答案是肯定的,並邀請全民一起親近保安林。
其實讓保安林形成森林的樣態,不管喬木、灌木,或看似雜草叢生,然而在層層疊疊、各自站穩腳步後,發揮了阻擋風沙、潮害等自然災害的功能,在森林後方的聚落、道路才得以受到保護。
「保安林明明事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民生福祉等公共利益的維繫,卻時常被要求解編保安林,無論是民眾或地方政府。」他任內致力鬆綁相關規定,鼓勵民眾走入海邊的森林,用五感體驗、感受保安林的好處,甚至如幾座保安林巡守志工一般,累積保安林的回憶,讓保安林成為全民的保安林,認知自己在維繫保安林功能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