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生物多樣性 打造西海岸保安林生態功能
桃園觀音草漯每年東北季風光顧時,形成了最好的風場,卻不利於林木成長。所幸並非每一處海岸林都像大園草漯必須與環境奮鬥,即使在桃園,位於桃園新屋蚵殼港段的海岸林,受東北季風影響少、腹地夠,即使沒有人為撫育,也能發展出層次分明、綠意盎然的森林景觀。
此處是知名的「新屋綠色隧道」,海岸林內高大的喬木交錯著自行車道,沿途還有一些木造設施。往海邊的路上,植被逐漸降低高度,錯落有致,經過馬鞍藤、濱刺麥就是沙灘,幾位釣客,在海岸交界處垂釣。
新竹林區管理處作業課長鄭雅文說,1950年代就開始經營海岸林,由於各項條件都能配合,幾乎不需多費心力植被就能自然演替,是渾然天成的海岸林。
生態造林:復舊、兼顧生態系
林務局擬以生態角度建造台灣海岸林,什麼是生態角度?就是依據環境地理條件、植物特性等因素考量樹種植被。另外,以人工經營海岸林的目的是復舊(recovery),就是把早期台灣海岸樹種種回來。
台灣海岸林造林樹種可依地形來分,中興大學森林系副教授曾彥學即依據台灣西部沙質海岸特色,區分為從淡水河以南,大安溪以北的「北部海岸」,以沙丘地形為主;大安以南到北港溪的「中部海岸」則以沙泥質灘地為主;北港以南到高屏溪的「南部海岸」主要為沙洲地形,安平一帶最具特色。北海岸除了東北季風盛行之處,從大潭電廠以南到大安溪,風比較少之處,直接種可縮短演替的速度。新屋綠色隧道即為一例。
「大潭電廠以北到竹圍,是東北季風最盛行之處,需改變造林方式。」中興大學森林系副教授曾彥學建議海岸林經營可依環境條件區分3~4線,最前線(第一線)以蔓藤類或草本植物,這類約30~50公分的植被為主,如草海桐、馬鞍藤、濱刺麥、蟛蜞菊、濱豇豆等;第二線以文殊蘭,草海桐、蔓莖、苦苓盤等小灌木樹種為主;第三線以林投、黃槿、白水木、台灣海棗等灌木為主,第四線以木麻黃這類喬木為主。
景觀復舊是聯合國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也是聯合國推動REDD+的重點。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名譽教授黃生指出「+(PLUS)」,是指透過人為干預達到復舊的目的,例如日治時代,日本人把木麻黃種得很好、發揮防風林的功效,現在種回木麻黃,一部分也是讓過去的景觀重現;或像以前在恆春半島種瓊麻,影響原來的生態系統,現在談復舊,就是把這之前原生的植物種回來。
他在桃園沿海找到野生的番杏,讓大家試吃,這種當紅的野菜,或能成為地方產業特色,認為在海岸造林時也應兼顧這類在地原生利用的智慧。
復舊過程中,木麻黃的面貌最為鮮明。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名譽教授郭幸榮指出,以往認為木麻黃提早衰退為必然,並不完全正確,有可能是與逆境強弱有關;木麻黃仍為第一線造林樹種優選。
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王穎表示,重視植物在生物多樣性所扮演的功能,最重要的提供種子果實,增加昆蟲、鳥類、齧齒類,甚至偶蹄目動物覓食機會,帶動生態系,讓小型食肉目物種、猛禽也能前來;他建議增加一些如桑樹或榕屬植物,豐富昆蟲和覓食的機會。
另外,林務局除了種樹,對於草本植物也能採種育苗,例如第一線地被植物,除了蔓藤類植物,還可增加如濱豇豆、濱刀豆的豆科植物,兼固碳增加地利;薔薇科生產花和果實,提供昆蟲及小動物生存的機會;若在第一線或第二線加上蜜源植物更好。第二線及第三線植物,建議多種桑科、榕屬植物,如能形成連續區塊,則對於野生動物覓食及棲息的熱點更佳。
減少人工設施、降編農地 為海岸林找活路
至於是否必須使用人工定沙裝置,則有不同意見。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育林組研究員陳財輝認為,原本海岸造林的目的,是藉由林木高度、廣度、歧異度來達成防風、減災、美觀、生態、生產等效果;「植物是有機、可以增長,硬體構造物只是用來輔助,固定設施是輔助,當林木到某個高度前的輔助,等到目的達成後,就該清除。」
人工設施常常也引發生態的反作用,例如築堤、丟消波塊,改變洋流、將沙沖走。「海邊固定保護設施是沒必要的,反而掏刷得更嚴重。」陳財輝說。此外,民眾要求在無法長樹的地方種樹,卻又要一邊看海一邊騎腳踏車。「在海邊開闢自行步道,增加飛沙入侵的機會,對海岸沙丘造成很大的干擾。」
面對海岸造林的困境,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吳其融指出,《海岸管理法》已經公告上路,西海岸無論海岸林或海岸保護區的確過小,國家政策又是讓濱海工業區持續發展,未來只會更多用地需求。而緊鄰草漯海岸的是農地,或能透過國家賠償,讓臨海一般農業區降編為林業用地,增加海岸林腹地,造林才有效果,達到國土保安的目標。
林務局規劃中「西海岸生態綠網」,分為兩大塊。桃園、新竹、苗栗一帶,將串聯沿海保護區、國家重要濕地、觀新藻礁生態系、紅樹林、海岸林等,加強內陸重要濕地與早期人文景觀埤塘資源。
雲林、嘉義、台南、高雄一帶,針對生育條件不佳的邊際農地,如嚴重地層下陷、易淹水、鹽化地或衝風地區,規劃生態造林的同時,也規劃生產森林蜂蜜的樹種,提高農民造林誘因。
曾彥學即建議,大安溪以南、北港溪以北屬於沙泥灘地,又有地層下陷導致海水倒灌,因此第一層以海雀稗,過江藤,鹽地鼠尾粟,以及局部分布的雲林莞草、大安水蓑衣;第二層灌木:蘆葦、苦苓盤等,第三線可選擇可泡水的樹種,如白千層、風箱樹、海茄冬,第四線選擇苦楝、茄冬。
海岸林之空隙地則營造野生動植物適宜棲地,擴大連接野生動物棲息及移動範圍,並結合林間步道,同時賦予具備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功能。地方政府輔導農民於耕地四周栽植林木,形成野生動物生態廊道。(系列報導2/2,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