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用電破4000萬瓩衝史上新高、 聯合國指極端高溫將成夏季常態、中國加速批准新燃煤電廠 | 環境資訊中心
編輯直送

全台用電破4000萬瓩衝史上新高、 聯合國指極端高溫將成夏季常態、中國加速批准新燃煤電廠

2022年07月20日
編輯室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7月20日

高溫來襲!今全台用電打破4000萬瓩衝史上新高

產業、民生用電同步激增,今日最高用電量為4030.1萬瓩,除首度超越4000萬瓩大關外,也打破歷史新高;不過,太陽光電幫忙不少,在尖峰時段發電高達461萬瓩,使整體備轉容量率仍有11.35%,供電燈號「保綠」。面對類熱浪襲台,台電預估下週很有機會用電會再創歷史新高。(自由時報報導

蘭陽電廠歲修 河水無法放流引大量魚隻死亡

宜蘭三星鄉安農溪上游水源,主要來自蘭陽發電廠從蘭陽溪引水發電後放流的尾水,每年4~5月,因發電廠歲修無法放流,安農溪中下游河床因此乾涸,導致河川裡大量魚隻死亡,周邊的農田也無水可以灌溉,當地生態被破壞。環保局表示,經與河川局、發電廠等單位協商,決議未來蘭陽發電廠歲修期間將改在每年11~12月的農田休耕及滿水期,盼解決問題。(公視報導

彰縣府須國賠4億7000萬給台化 環團支持縣府上訴

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彰化廠三座鍋爐2016年6月起向彰化縣環保局申請固定汙染源操作許可證及空氣污染物質使用許可證展延,先後遭駁回,台化提告,獲判國賠新台幣4億7000多萬元。環團今天集結支持縣府上訴,也批台化污染彰化市50年,可能影響兩代人健康,至今未提供任何實質賠償,同時籲縣民拒買台化產品。(中央社報導

雲縣府與台塑企業宣示 2050年邁向淨零碳排

雲林縣府環保局今天在台塑企業麥寮工業園區舉辦空氣污染減量暨環境永續論壇,雲林縣長張麗善和台塑企業總管理處總經理林善志簽署「碳中和綠能技術與永續環境」宣言,以循環經濟為規劃方向,朝零廢棄生態循環園區發展及2050年邁向淨零碳排。(中央社報導

失落96年後現芳蹤 台灣原生百合細葉卷丹再面世

農委會種苗場今天發布,台灣原生百合之一的細葉卷丹,在失落96年後,2011年在苗栗被發現,經由中興大學、種苗場接力合作,種苗已能量化繁殖迎向新生,喜愛者可向種苗場購買。(中央社報導


西歐熱浪肆虐 聯合國:極端高溫將成夏季常態至少持續到2060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今日表示,當前肆虐西歐的熱浪將變得愈來愈頻繁,且這趨勢將至少持續到2060年代。法國的熱浪達到頂點,全國64個不同地區分別破紀錄高溫,其中大多在西大西洋沿岸;英國氣溫也首次出現飆破40℃。(中央社報導

歐盟籲各國減天然氣需求15% 對抗俄羅斯藉供氣勒索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今天敦促歐盟各國,在今後數月將天然氣需求量減少15%,以確保冬天有足夠存量,並擊敗俄羅斯的「勒索」。歐盟執委會同時也要求會員國賦與布魯塞爾當局特別權力,在俄國一旦切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時,能夠實施強制能源配給措施。(中央社報導

熱浪襲歐洲 瑞士核電廠降載護魚

今年6月以來,熱浪侵襲北半球多個國家,包括瑞士,不過瑞士Beznau核電廠的運營商Axpo表示,為避免其冷卻水所在的阿勒河(Aare)過熱,核電站將降載,以保護河川裡的魚。根據環境法規,若水溫連續3天高於25℃,該核電廠將被迫關閉。這不是第一次因為熱浪導致核電廠降載,隨著高溫情況愈來愈嚴峻,專家擔心核電廠冷卻問題也將變得更嚴重。(自由時報報導

IEA:全球電力需求成長大幅趨緩 可能持續至2023年

據《法新社》報導,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天指出,因為經濟成長遲滯以及能源價格飆漲,全球今年電力需求成長大幅趨緩,而這個趨勢可能會持續到明年。報告並說,再生能源的成長速度已超出需求,正取代化石燃料,但由於天然氣價格偏高及供應受限,在燃煤發電廠有閒置產能的市場,煤炭正取代天然氣的發電功能。(中央社報導

香港沙螺洞換地圓夢 長期保育蜻蜓天堂

沙螺洞屬於香港12個優先保育地點之一,享有「蜻蜓天堂」美譽,但曾因當地生態多次受到破壞而引起社會關注。政府昨(19日)與沙螺洞發展有限公司簽訂文件,以市價向發展公司批出大埔船灣一片已修復的堆填區用地,換取其手持的沙螺洞私人土地與毗鄰政府土地,合計逾50公頃,讓原址可持續推展長期的保育夢想。(星島日報報導

綠色和平:中國2022年加速批准新燃煤電廠

綠色和平(Greenpeace)組織今天表示,中國當局正試圖降低對經濟造成傷害的電力短缺所帶來的風險,今年已經加速批准新的燃煤發電廠,監管單位第一季批准了總發電量達8.63百萬瓩的燃煤發電廠,這是去年批准的總燃煤發電量的將近一半。分析人士擔心,中國的經濟目標可能破壞其2030年要達到碳排放高峰的承諾。(RTI中央廣播電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