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上溯障礙賽 大溪溪固床工改善工程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終結上溯障礙賽 大溪溪固床工改善工程

2022年07月27日
公視記者 林書帆 許中熹

身上有著黑白條紋的格紋島鯻、各種體色艷麗的鰕虎,在清澈的溪水中悠游,這裡是宜蘭縣頭城鎮的大溪溪,中上游屬於水質水量保護區,從出海口往上游不到1公里範圍內,就有近百種水生生物,也是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長期關注的溪流。

固床工陸續完工後,上溯就成了一場障礙賽。

固床工陸續完工後,上溯就成了一場障礙賽

大溪溪的魚、蝦、蟹、螺,有九成以上屬於河海洄游生物,或是會在淡水與海水交會處活動,溪流廊道的暢通,對牠們來說非常重要。但從2016年起,水土保持局台北分局,在這裡設置的七座固床工陸續完工後,上溯就成了一場障礙賽。

固床工成為高牆 魚兒各種辦法往上游

雖然這幾座固床工剛完工時相對低矮,但人禾基金會資深經理方韻如觀察到,固床工設置後,往往會使水流的衝擊力道集中在固床工下方,久而久之,溪水的淘刷讓落差越來越大,形成一道對於大口湯鯉、黑邊湯鯉等游泳型魚類來說,難以躍過的高牆。

攀爬型的日本禿頭鯊,雖然能靠腹鰭特化的吸盤往上爬,但為了避開固床工中央的強勁水流,只能全部集中在兩側水流較緩處,增加暴露在白鷺鷥等天敵嘴下的風險。

日本禿頭鯊,有著腹鰭特化的吸盤,可吸附在石頭上。

日本禿頭鯊,有著腹鰭特化的吸盤,可吸附在石頭上

根據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廖德裕團隊的調查,整治工程完工後,大溪溪的水生生物,出現從下游到上游遞減的現象,即使是攀爬能力最好的日本禿頭鯊,也都集中在最靠近出海口的第一支固床工下,與上游的數量差距可達十倍之多。

而在固床工上方,因為整治後的坡度變平緩,容易使流速減弱,形成淤積,這些淤積的顆粒又沒有機會被壓實,使溪水在枯水期容易往下滲漏。2016到2020年,大溪溪就發生過七次斷流,居民只能盡力搶救被困在小水坑裡的魚。

固床工上方坡度變平緩,容易使流速減弱,形成淤積,沒機會被壓實,溪水在枯水期容易往下滲漏。

固床工上方坡度變平緩,容易使流速減弱,形成淤積,沒機會被壓實,溪水在枯水期容易往下滲漏

居民組織巡守隊 發起封溪護魚

許多家住大溪溪旁的居民,對這條溪豐富的生態都如數家珍,他們自2019年發起封溪護魚,也自行組織巡守隊,斷流時屍橫遍野的景象讓他們非常心痛。頭城鎮大溪里里長藍五富說:「我在這裡生活快60年,從來沒發生過什麼大災害,而且這一帶已經接近出海口,坡度很平緩,我是認為不需要設固床工。」

居民2019年發起封溪護魚,也自行組織巡守隊,斷流時屍橫遍野的景象讓他們非常心痛。

居民2019年發起封溪護魚,也自行組織巡守隊,斷流時屍橫遍野的景象讓他們非常心痛

居民2019年發起封溪護魚,也自行組織巡守隊,斷流時屍橫遍野的景象讓他們非常心痛。

居民2019年發起封溪護魚,也自行組織巡守隊,斷流時屍橫遍野的景象讓他們非常心痛

水土保持局台北分局表示,第六固床工旁的凹岸,因水流沖刷有崩坍現象,2013年有民意代表陳情希望整治,會設置這麼多固床工是因為,下游的固床工可以保護上游固床工的基腳。

多方協商後降低固床工 大口湯鯉等棲地面積漸恢復

不過方韻如認為,從整治前的歷史流路來看,大溪溪是相對穩定的溪流,即使沒有固床工,發生災害的風險也很低。2020年起,在地居民、民間團體與水保局展開多次協商,當年七月,先降低第一固床工的高度,並在今年四月,降低第二到五座固床工,經過現勘討論後,決定把第一固床工的缺口再擴大,讓溪流有更多擺盪的空間。

時間來到六月底,改善工程完工約三個星期後,廖德裕與學生再度來到大溪溪做調查,在第六固床工下游的調查點,大口湯鯉及黑邊湯鯉的總數,從30幾尾上升到140幾尾,顯示降低固床工,讓牠們能夠利用的棲地,回復到接近整治前的面積。

改善工程完工約三個星期後,廖德裕與學生再度來到大溪溪做調查。

改善工程完工約三個星期後,廖德裕與學生再度來到大溪溪做調查

然而與此同時,台灣還有很多溪流存在類似問題,鄰近大溪溪的梗枋溪,出海口往上約300公尺就有一座高約1公尺的固床工,廖德裕的研究團隊同樣在那裡觀察到,固床工上游的生物種類比下游少很多。他建議應通盤檢討這些早期興建的人工構造物,並表示:「如果有更多溪流能做類似大溪溪的改善,我想對生態保育會是非常正面的。」

與仍然在各種障礙賽中奮鬥的魚兒相比,大溪溪的魚兒,已經幸運很多,期望人工構造物設置的必要性,能有更審慎的評估,讓更多溪流裡的生物,可以來去自如。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終結上溯障礙賽│大溪溪固床工改善工程】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