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讓毛蟹、鰕虎洄游 守護自由流動的河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讓毛蟹、鰕虎洄游 守護自由流動的河

2019年09月10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插畫:玉子日記

河海洄游的溪流生態保育

從空中鳥瞰新北雙溪一帶,溪流穿過的小山谷,周邊綴飾著綠意盎然的田園和農莊。當地農家傍河而居,仰賴著大自然的豐盛給予;因水源清澈,孕育出山藥、毛蟹、野薑花等地方特產。外地遊客前來雙溪體驗農村生態時,有一項活動參與,可實際感受這條生態豐富自由流動的河。

這裡礫石、淺灘形塑的蜿蜒河道,是毛蟹和鱸鰻的家。每年秋季,毛蟹、鱸鰻等魚蟹會順著雨季後豐沛的溪水,降海產卵,待幼苗在海中稍長,再回返溪流。這樣的行為稱為洄游,許多淡水魚類都有洄游習性。

當地農莊為了保護準備下海繁殖的魚、蟹,不被河岸旁虎視眈眈的鳥類捕食,便帶著遊客下溪「幫毛蟹蓋民宿」,在河道中堆砌卵石,讓毛蟹有躲藏的空間,避開鳥類襲擊。

臨海溪流是許多洄游性生物的家,例如鰕虎、白鰻、長臂蝦等。這些魚蝦降海時,不僅成為海洋生物的豐美食物,也是河口漁民的漁獲來源。

從鰕虎的洄游生態,更讓我們了解保護自然河溪的重要性。

鰕虎的種類繁多,台灣已知的鰕虎有200多種。牠們的特色是腹鰭有如吸盤,有吸附功能,能幫助牠們在洄游時,攀爬石塊,逆流而上。在乾淨多礫石的山溪,尤其容易發現牠們的蹤影。

洄游型的鰕虎幼魚需在海洋中生活一段時間,因此其生命史是在河流與海洋間循環[1]。然而這段溪海洄游的路程對鰕虎來說,充滿了挑戰。

台灣許多野溪採用「三面光」的水泥化整治,試想鰕虎媽媽要在水泥河道中找到一塊石頭產卵,何其困難?水泥堤岸旁的植物被移除,河中有機物和浮游生物因此變少,覓食不易。在降海途中,亦有外來種魚類的威脅;此外,河道下游受污水、農藥等污染,棲地普遍惡化。

順利到達河口、展開了海洋生活後,鰕虎幼魚在準備洄游河川時,很可能被人類的漁網捕撈,成為吻仔魚大餐。更別說河道中的重重攔砂壩,猶如高牆一般,鰕虎恐將用盡所有氣力,才能用腹鰭吸盤爬過堤壩,回到溪谷中。

隨著自然河溪環境的消失,鰕虎族群也慢慢變少。生態研究者調查發現,許多陸封型鰕虎族群已退縮到高山溪谷,而河海洄游型的鰕虎、毛蟹、鰻魚、長臂蝦等,如今只出現在東部、屏東和新北等地無污染的溪流中。

河中少了這些底棲洄游魚類,代表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減少,影響著海洋生態系的平衡。當河川不再自由流動,鰕虎洄游的困境,也是人類生存環境的警訊。

有心者如雙溪農民幫毛蟹蓋民宿、水利署研究人員為鰕虎作產房,皆是希望在逐漸崩解的河流生態中,找到改善洄游魚類生存的方法,讓我們一起守護自由流動的河。

註釋:

[1] 鰕虎繁殖時,雌魚會將卵塊產在溪流中扁平石頭的下方,由雄魚負責守護。卵塊經過數天孵化後,幼魚便隨著河水漂流至海洋,一段時間後再集體洄游到溪流棲地。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玉子日記

居住於台北/台中,從事漫畫及插畫繪製。有感於台灣野生動物的處境,嘗試以漫畫、繪圖呈現不同的生態議題,讓更多人看到並主動關心身邊的環境,這是我能為環境做的一點點事情。環境是大家的,我們一起努力吧!個人網站「玉子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