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電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永續策略 目標年底復育千株珊瑚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達電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永續策略 目標年底復育千株珊瑚

2022年08月16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台達電子昨(15)日宣布,去年啟動的珊瑚復育計畫已有初步成果,上週順利將珊瑚移植至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可望於年底達成復育1000株的目標。董事會近日也通過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公司永續策略中,不僅要求降低環境衝擊,還規劃透過復育、監測等行動,為生態帶來正面效益。


台達於在新北市龍洞灣周邊打造了一處珊瑚復育池。圖片來源:台達提供

首批珊瑚培育一年 成功移植潮境保育區

台達電去(2021)年4月啟動了東北角珊瑚復育計畫,攜手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等學者與民間團體,在東北角海域、新北市龍洞灣周邊打造了一處珊瑚育種基地。台達昨(15)日說明初步成果,台達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表示,珊瑚的成長特別敏感脆弱,很可能隨著近年升溫大量死亡,而育種基地的珊瑚幼苗經過一年的縝密照護,已成功完成部分培育,並在今年8月時將這些種苗,移植到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內,可望於年底達成千株復育目標。

對於移植選址的考量,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館長陳素芬說明,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是黑潮與親潮的交會之處,該處海域的浮游生物與營養相當豐富,適合珊瑚生長。

除了持續進行復育,台達也要發揮看家本領,運用自家的LED與自動化技術,協助海科館打造珊瑚育種中心,陳素芬笑稱這將成為「珊瑚的月子中心」,可藉由科技精準協助珊瑚種苗的培育與挑選,擴大海科館的育苗規模。

抗珊瑚白化 學者加速育種研究:給珊瑚留一個機會

2020年台灣海域發生珊瑚大規模白化事件,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該年度的「台灣珊瑚礁體檢報告」資料顯示,當年台灣周邊海水溫度居高不下,全島從南到北都記錄到珊瑚白化現象,如墾丁記錄到5公尺深度有56%的珊瑚群體白化的嚴重情形。今年的狀況也不容樂觀,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最新(8月13日)發布的報告,台灣周邊海域已進入珊瑚白化級警戒,南部海域更是達到二級,未來數周之內影響最為劇烈。


2020年墾丁白化珊瑚。資料照,圖片來源:陳思宇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證實,今年台灣周邊海域的珊瑚白化現象已開始,如潮境海域初步調查已有10%的珊瑚白化,南部地區恐怕更嚴重。隨著近年珊瑚族群不斷流失,也凸顯復育工作的重要性。

陳麗淑進一步說明,珊瑚復育必須採用當地的物種,因此本土育種技術相當重要,海科館近年不斷加強相關能力,希望能在情況危急之前先建立起完整復育技術,適時介入拯救野外族群,甚至可在必要時做為保種中心,留給珊瑚最後的一個機會。

納入生物多樣性政策 珊瑚培育只是第一步

台達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表示,全球均溫上升已經威脅到生態圈內各物種的生存,全球各類動物族群大小不斷在下降。人類有責任要為環境多做點事,而擁有資源的企業更不能置身事外,因此台達董事會決議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公司永續策略,展開復育等工作。

「台達生物多樣性政策」不但要求集團的運作不得影響生態,還要透過預防、減緩、抵銷、監測以及復育等作法,為生物多樣性帶來正向效益。台達永續長周志宏舉例,台達致力研究多年的綠建築就包含生物多樣性精神,但過去都採個案方式達成,如今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公司政策,將成為行動的大原則,珊瑚培育只是第一步,往後還可以嘗試更多作法,如光電結合蔬菜種植,甚至是結合養蜂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式。


鄭崇華強調,面對氣候變遷威脅,擁有資源的企業不能置身事外。攝影:李蘇竣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