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灣的步行記憶
2000年的台北市,筆者正值國中,對於行人空間不太在意,但記憶裡一路上需要靈巧的上下高矮不一、還有被機車佔去一半的人行道,更要偶爾閃一下機車。這樣無意識的行走,一直到生了孩子的2013年,開始推著嬰兒車,才意識到街道的毫無規律,過去對台北都市生活的習以為常,在轉換人生角色後,成了隨處可見的困難。
向巴賽隆納學習,讓步行環保又宜人
說到適合步行的城市,巴塞隆納的「超級街區」一直是個典範。
歐盟第六大城,同時也是西班牙第二大城的巴塞隆納,其實是飽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城市,除了都市熱島效應使得它曾經比周邊環境高出7.5 °C ,空污嚴重程度也曾為西班牙之冠。
但從2008年開始,超級街區(superblock)的城市規劃,讓老城展現了全新的都市樣貌。超級街區以六個400公尺見方的街區內,鼓勵自行車、與步行,同時營造綠色樞紐,除了居民車輛與救護車等特殊需求外,限制其他種類車輛進入,車速也不能高於每小時 10 公里。
如此做的效益,透過研究證實,超級街區內幾乎沒有任何車流,也因此確保行人可用空間、空氣品質改善、噪音減少;另一個風險評估研究也顯示,超級街區實施後,每年可預防將近700人因為空污、噪音、高溫而過早死亡。根據官方預估,超級街區預計能在2024年減少177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與2019年相比)。
超級街區成功的關鍵
巴賽隆納的超級街區除了劃定具體區域,更新部分硬體設施,更強調「人」在整座城市中行走的權利。後續的市政分析中提到,超級街區的成功關鍵在於市府與民眾強而有力的溝通。歐洲銀行重建與發展組織(European Bank of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BRD)也如此評論:「超級街區的每一項提議都需要在地居民和組織參與,因為每個社區的經濟、環境、特色、合適的方法都不同。唯有如此才能用最簡單、低成本、無需改變物理結構的方式讓改變發生。」
步行城市台灣缺席
根據英國私人旅程規劃公司Tourlane評比[1]世界適宜步行的城市,巴賽隆納排名39,亞洲的上海、新加坡排序分別為43和48,台灣則是不知落在第幾名,甚至無從得知是否納入評比,但也可窺知,若要提升國際旅人到訪的興趣,可步行度已是現今永續旅遊的考量重點之一。
台灣官方目前沒有以步行城市為主軸的自評指標,讀者倒是可以透過商業雜誌的報導,窺知台灣都市可步行度。目前台北市在各方面都領先。
若是明確的「步行城市」概念,則由新竹市在2020年首先提出,但經筆者檢視現有資料後,發現無法向市府或是規劃單位索取步行城市的細部規劃,想見一般民眾、公民組織也也勢必遭遇同樣的困境,面臨想參與卻無對話管道的窘境。
台灣可步行性的未來
您認為台灣的步行經驗有越來越好嗎?您可能會發現,在台灣有無數適合散步的在地景點,例如山城九份、各款封街夜市、日月潭的步道…等,但以整體的都市規劃而言,台灣的「步行城市」尚不存在。筆者也擔憂,當步行政策缺席時,全台汽機車掛牌量逐年攀升,若未能在城市設計上翻轉思維,開放民眾參與討論和規劃,台灣將在如此無意識的狀態下,離安全且環保的步行城市越來越遠。
註釋
[1] Tourlane所做的可步行度評比,挑選全世界重要城市,以及與該城市距離10英里以下的遊客喜愛景點,並評估以合理路徑到達每個景點之間所需的時間後,總結出最適合步行的城市。
參考資料
- 公民報橘(2022年5月25日),【行人我最大】巴塞隆納禁行車輛的「超級街區」,人流漫步讓商家生意更好
- 城市學(2022年11月5日),你的城市好走嗎?談談「步行城市」該有的條件
- VOX(2017年4月22日),A fascinating new scheme to create walkable public spaces in Barcelona
- 台灣是個行人地獄_Taiwan is a living hell for pedestrians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台灣有適合散步的地方,但「步行城市」尚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