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庫斯及鎮西堡部落擁有原始巨木群,散發秘境魅力,更以我國首部以泰雅族傳統「Gaga」精神為基礎實施的特定區域計畫深具代表性。部落族人以農業為主、觀光為輔,近日因為一張空拍照,引發山坡地農業超限利用爭議。政治大學泰雅族知識研究中心上週五(3日)舉辦座談會,從高山農業、災害管理、國土計畫角度出發,探討原住民族知識的當代應用與正確理解。
泰雅族傳統Gaga精神寫入區域計畫 原民智慧共生也避災
內政部2018年審議通過「原住民族特定區域計畫-泰雅族鎮西堡及司馬庫斯部落」案,將泰雅族傳統「Gaga」精神納入計畫內容,成為我國第一部特定區域計畫,具有示範性意義。
泰雅族語「Gaga」是指祖訓或遺言,規範著泰雅族人的日常、信仰及習慣,是泰雅族人的生活準則,鎮西堡部落族人Bayis Atung說明,部落土地有新墾地、舊地、休耕地三種樣態,透過輪耕方式不斷循環,輪流種植不同作物,讓土地得以永續使用。
鎮西堡部落族人Yapit Tali補充,「Gaga」是大原則的空間共享規範,但保有彈性、因應現代生活調整,與大自然維持共生共存的關係。部落每年會在邊坡種3000至4000棵樹,維持水土保持,也會根據降雨時水流經的路線,規劃排水溝的工程,避免颱風天排水不良、遠離災情。
上月社群平台臉書流傳一張鎮西堡部落的空拍圖,空拍畫面上一塊塊淺色的開發農地與周圍綠色山林形成強烈對比,遭生態人士解讀為土地利用不當、山坡地過度開發。鎮西堡部落位於新竹縣尖石鄉,九成為泰雅族人口。上週五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生態知識與國土永續發展座談會」上,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站在原民立場發聲。
坡地農業有機耕作達三成 空拍照有望成對話媒介
李根政表示,鎮西堡部落以農業為主、觀光為輔,農業是部落重要的生存基礎,取得有機認證的農地面積占全部農用土地30%,長期致力於保護森林的族人,也在邊坡、聯外道路等地有計劃的植樹及復育森林,深知與森林共存的永續農業才是解方,空拍圖可成為坡地農業與原住民部落發展的討論媒介。
氣候變遷帶來極端天氣,短時間的大量降雨將成為山坡地管理隱憂。國立屏東大學文化發展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專班副教授李馨慈則指出,原住民族古老傳說很多與災難有關,讓原住民在熟悉的地方生活、實踐知識體系有助於韌性發展,甚至透過整合原住民知識與科學,降低災害風險。
李馨慈認為,我國土地規劃以西方科學為主流,制定環境敏感區、災害潛勢區等,讓原住民土地利用受限,但依據的統計資料不過數十年,2009年莫拉克颱風極端降雨造成的大規模崩塌就無法預測。
國土計畫轉軌階段 營建署:將結合原民知識與科學因地制宜
內政部營建署綜合計畫組副組長廖文弘表示,《國土計畫法》中有尊重當地原住民土地傳統使用的規定,在國土計畫轉軌階段,非常適合讓傳統原住民智慧與國土治理對話。
廖文弘說明,鎮西堡部落的特定區域計畫就是在國土治理中納入原住民知識的典範,「不要用我們的觀念去匡列部落生活所需」,將原住民知識結合科學驗證,轉譯為空間規劃語言,未來將劃設適當國土功能分區、訂定原住民族土地使用管制規定等,希望國土計畫能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