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抗旱首次屏東鑿井 水情資訊公開一波三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南部抗旱首次屏東鑿井 水情資訊公開一波三折

2023年03月2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南部地區旱情嚴峻,災情超越百年大旱。中央抗旱計畫第一次在屏東縣內執行鑿井工程,於屏東縣內新鑿28口抗旱水井,卻因溝通問題引發地方爭議,一度停工。屏東縣府官員受訪表示,抗旱鑿井卻未說明施工內容,也無監控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情,引發當地民眾恐慌。經過水利署召集專家會議,說明屏東地下水文並完整公開資訊,才稍稍平息這場紛爭。


屏東地下水資源豐沛,早期民間多自行鑿井取用,近年縣府加速推動納管。資料照,屏東縣政府提供

南部抗旱首次屏東鑿井 專家會議:屏東地下水年蘊藏量12~20億噸

南部地區降雨量創30年來最少,旱情超越百年大旱。行政院日前核定「2023年穩定南部供水抗旱計畫」,目標4月底新增13.6萬CMD(噸/每日)水源,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規劃在高屏溪沿岸新鑿50口水井,屏東縣內就有28口,作為高雄市、屏東縣跨縣市調度水源。

屏東縣長周春米出面痛批,水利署未知會縣府就開挖地下水井,也未辦理說明會,令地方民眾擔憂,要求停工並公開施工及水情資訊。

屏東縣水利處處長江國豐受訪表示,鑿井工程沒有監控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情,也沒有設定地下水位警戒值,這是中央抗旱計畫第一次在屏東縣內執行鑿井工程,縣府必須先確保縣內的安全與供水無虞,才能配合中央其他措施。

水利署表示,鑿井取水屬短期旱災應變的調度作為,待旱象解除即停止取水,並且會將水井就地封存,拆走輸水管及抽水泵。

屏東增鑿貢獻7.4萬CMD 縣府要以民生供水為優先

南水局一度暫緩施工,21日會同中央地質調查所、水利規劃試驗所等專業單位,以及地下水領域之專家學者,和縣府召開專家會議。學者結論指出,屏東縣具豐富地下水資源,屏東平原年平均蘊藏量(補注量)約12~20億噸,由陸地向高屏溪流動,目前水情相對穩定。

南水局解釋,高屏溪左岸屏東側的鑿井位址,皆位於地下水流向的下游,且為深度超過120公尺的深井,取水層與民用淺井為不同含水層,短期操作對民井影響有限。此外, 屏東平原屬地下水快速回補區域,只要水利署在取水期間,於里港、九如、海豐、清溪、前進這5口即時地下水觀測井監測到達管理警戒水位,立即停止抽水,就可以減少對當地的影響。


屏東新設抗旱井位置與地下水位監測井位置圖。圖片來源:水利署提供

會議最後要求南水局設定警戒管理值、承諾低於警戒值就會停抽。為避免民眾恐慌,縣府也要求,除了水利署網站公開資訊,縣府網站首頁也須揭露五口地下水觀測井的數據,清楚揭露屏東地下水的即時水位、管理水位,才同意恢復施工。根據自由時報報導,目前水井相關工程已恢復施作。

針對這28口抗旱水井,依照水利署規劃,若旱情持續,將在4月底開抽。此外,目前共有5口監測井,未來還要增加兩處。


屏東縣長周春米(右)與水利署長賴建信親自協調水井爭議。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提供

水利署統計截至2月底,屏東縣民生及工業需水量約21.4萬CMD,當地供水來源以地下水最多,共13.7萬CMD,其餘由牡丹水庫供水,約7.7萬CMD。目前中央主導的地下水井,屏東縣內已有13口常態備援地下水井,設計出水量約4.6萬CMD,加上本次新增的28口鑿設中抗旱水井(約7.4萬CMD),未來可達約12萬CMD。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