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與人類生活切身相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11日)舉行「台灣水資源塑膠微粒現況」線上記者會,專家學者指出,陸地灌溉水、沙灘、河口到海洋微塑膠已無所不在,恆春半島沙灘平均每公斤的沙含有200個微塑膠。不同研究也發現,微塑膠以白色或纖維狀居多,推測來自都會區等人口密集處。學者呼籲,微塑膠人為清除不易,必須從源頭攔截,並建立微塑膠監測標準。
墾丁多個沙灘採樣 每公斤沙平均200個微塑膠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館長陳德豪表示,他的研究團隊針對恆春白砂、南灣、後壁湖等八個沙灘進行採樣,發現每公斤的沙平均有200個微塑膠。
陳德豪解釋,6月恆春遊客最多,發現較多纖維,推測是採樣經過遊客活動區域,陽傘、衣服等織品剝落造成;遊客數較少的11月,以大灣沙灘濃度最高,因位於墾丁大街旁,微塑膠透過污水排放再衝回沙灘上,如氣球碎片、BB彈珠等。
陳德豪說明,恆春沙灘微塑膠濃度與遊客活動相關,且不易被人為清理,白砂及南灣皆有定期清潔,微塑膠密度卻遠高於其他地區。「一旦微塑膠進入環境就很難回收,」陳德豪坦言,全面禁用塑膠有難度,需要從源頭控管與攔截。
東海岸乾淨黑潮也有微塑膠 西部桃園灌溉水聚集不少
石門大圳過去是桃園地區最大的灌溉系統,中原大學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江政傑研究團隊自2019年於上、中、下游取六個採樣點,歷時一年發現,每公升灌溉水的微塑膠濃度不低、約1.88至141個。
江政傑指出,微塑膠以白色或纖維狀居多,推測來自都會區等人口密集處。且微塑膠會在環境中流動,江政傑認為,未來須研究空氣中微塑膠、是否吸附其他污染物等。另外,研究團隊今年3月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微塑膠風化後,吸附污染物質明顯增加。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助理教授許瑞峯,則帶領研究團隊分別在宜蘭、花蓮、台東設立延伸至黑潮的調查線,發現宜蘭外海因海流交會滯留,是高濃度微塑膠熱點。
許瑞峯指出,黑潮流速快且較為原始,普遍認為是「乾淨」的洋流,卻在其中發現微塑膠,顯示微塑膠已無所不在。
目前仍無微塑膠水質檢測標準,民眾應如何判斷微塑膠污染程度?江政傑坦言很難,微塑膠並非均勻分布,且不同研究使用單位不同,無法直接換算。許瑞峯建議儘速建立微塑膠監測方式與標準,唯有透過長期調查與追蹤,釐清微塑膠分布及傳輸方式,才能進一步制定防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