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還海行動邁入第三年 不僅淨灘還「潛」進海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今周刊還海行動邁入第三年 不僅淨灘還「潛」進海底

2023年04月20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今周刊》今(20日)宣布「還海行動1095」第三年計畫,將延續前兩年的海廢清理與淨灘活動,進一步從海岸潛進海底,與潛水團隊合作清除海廢。《今周刊》團隊也調查全台海洋保育現況,發現全台47個海洋保護區完全禁漁比例低,台灣漁獲資源減少,連魚店業者及漁民都明顯有感。


有魚店老闆向今周刊表示,許多小魚被捕撈上岸販售,擔憂未來近海漁獲資源將所剩無幾。圖片來源:擷取自今周刊台灣海洋保護區大調查影片

還海行動計畫邁入第三年 從海岸潛進海底清除海廢

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今周刊》啟動「還海行動1095」計畫,預計用三年、1095天,號召全台企業、NGO組織到台灣各海岸淨灘,並將收集到的海洋廢棄物再利用製成商品。

「還海就是要把乾淨的海洋還給台灣」,今周刊研發長、計畫發起人王之杰指出。計畫推出至今已有27家企業響應,舉辦12場淨灘活動、累積清除海廢量達7666公斤以上,以寶特瓶為最大宗。目前已清除超過6萬個寶特瓶,並製成1萬雙再製環保品「新國民藍白永續拖鞋」。

今年計畫邁入第三年,《今周刊》宣布與「iDiving愛潛水」團隊合作「潛進海底計畫」,清除海下廢棄物,並針對全台47個海洋保護區展開調查。團隊發現,海洋保護區中完全禁漁的比例極低,加上長期缺乏監管人員、法源分散及多頭馬車管理,導致保護效果大打折扣。

「以前早上到晚上的魚是裝不完的,現在都抓不到這麼多。」《今周刊》查訪漁港周遭發現,無論是魚店業者或漁民都對台灣漁獲資源減少明顯有感。魚店老闆表示,許多漁船連小魚都抓。魚群繁殖速度不夠快,恐怕2、30年後近海漁獲資源所剩無幾。


計畫執行至今已清除超過6萬個寶特瓶,並製成1萬雙再製環保品「新國民藍白永續拖鞋」。攝影:廖禹婷

把本金留在大海裡 海委會將推海保區評鑑制度 

根據中研院長期監測,近15年台灣北部海域魚種已從142種銳減至37種,超過七成魚種消失,沿海與近海漁獲量下跌超過50%。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前執行長邵廣昭表示,台灣海洋保護區未受重視,完全禁漁比例極低,造成許多魚類未達成熟體長就被捕撈上岸。

王之杰說,完全禁漁的保護區就像在銀行存本金,聚集後外溢的魚群則是多出來的利息,「把本金留在豐盈的大海裡,讓我們餐桌上的魚種不再是未成年魚類。」

我國47個海洋保護區涉及《野生動物保育法》、《文化資產保護法》、《漁業法》、《國家公園法》、《都市計畫法》五部法律。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指出,現階段保護區設置缺乏保育物種「棲地」概念,多強調保育單一物種。他透露,預計在明年啟動「海洋保護區評鑑制度」,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作為評鑑標準。透過立法與評鑑並行,加強海洋保護力。

針對外界關切的《海洋保育法》進度,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會後受訪時表示,目前正與NGO、產業界、漁民與居民進行社會溝通,立法後可望整合並建立海洋保護區網絡,提升保育海洋效果。


今周刊宣布正式啟動「還海行動1095」第三年計畫。攝影:廖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