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手鏟來考古 發現2000年前的玉器工廠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拿起手鏟來考古 發現2000年前的玉器工廠

2023年05月18日
公視記者 張岱屏 賴冠丞 劉啟稜
早在兩三千年前,台灣原住民族已經是玉器製作專家
早在2000~3000年前,台灣原住民族已經是玉器製作專家

晶瑩翠綠的玉,一直是人們鍾愛的飾品,史前時代人類也不例外。早在2000~3000年前,台灣原住民族已經是玉器製作專家,不論是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玦,或是令人驚嘆、現代機械也難以製作的薄壁管玉,原住民族祖先經由交換往來,讓各種玉器分布到全台灣甚至東南亞,但生產這些玉器的中心在哪裡?

1929年日本學者鹿野忠雄在花蓮縣萬榮鄉西林地區發現支亞干遺址,2000年以後,考古學界開始做更完整的的調查研究,大量玉器半成品和玉石廢料在這裡出土,讓研究者更了解2000多年前,人們製作玉器的方法。

支亞干遺址出土  史前時代的玉器製作

在沒有機械的年代,史前工匠要怎麼做出玉環?首先他們將方形玉石切成八角形,再以旋截方式取得中間的柱芯,取出外圍做成玉手環,中間部分可以做成耳環。

在沒有機械的年代,史前的工匠為了製作做玉手環,會先將方形玉石切成八角形,再以旋截方式取得中間的柱芯。

在沒有機械的年代,史前的工匠為了製作做玉手環,會先將方形玉石切成八角形,再以旋截方式取得中間的柱芯

支亞干遺址是台灣唯一大型玉器製造廠,揭露2000~4000年前原住民祖先的工藝與生活樣貌。學者認為支亞干遺址具有豐富的堆積、多層的文化層,具備國定遺址價值。2019年花蓮縣政府公告為縣定考古遺址,但指定過程並不順利。支亞干遺址所在也是太魯閣族的舊聚落,大部分是居民長期開墾的私有地。地主們擔心依照文資法被指定為遺址後,要開挖或蓋房子都會受限。

支亞干遺址所在是太魯閣族的舊聚落,大部分是居民長期開墾的私有地。

支亞干遺址所在是太魯閣族的舊聚落,大部分是居民長期開墾的私有地

與原住民族從衝突到合作 成為公眾考古的起點

考古遺址是原住民祖先留下的珍貴資產,但過去考古發掘的知識,往往侷限在學術圈,族人對腳下的歷史反而相當陌生,缺乏參與認識管道。為了在文資保存和部落自主權間找到共識,2017年開始,部落、考古團隊和縣政府不斷溝通,考古團隊邀請居民參觀考古現場,說明考古發現,並將發掘的文物在部落展示。展覽不但有史前遺物,也有現代部落居民製作的豐田玉玉飾。

為了在文資保存和部落自主權間找到共識,考古團隊邀請居民參觀考古現場,向居民說明考古發現,並將發掘文物展示在部落。

為了在文資保存和部落自主權間找到共識,考古團隊邀請居民參觀考古現場,向居民說明考古發現,並將發掘文物展示在部落

2020年花蓮縣文化局委託成功大學考古團隊,對支亞干遺址做更系統性調查,根據每塊土地的利用模式、遺存的豐富度和保存狀態,對遺址訂出更細的分區分級管理辦法,和部落共同討論保存和管理方式。文化局、考古團隊和部落代表組成平台會議,每一到兩個月開會討論遺址相關事務。

支亞干考古遺址分級分布範圍。

支亞干考古遺址分級分布範圍

2022年文化局和部落選定遺址核心區東側一塊土地做為支亞干公眾考古基地。2023年初,花蓮考古館、成大考古所和部落合作,定期舉辦支亞干考古一日體驗活動。由花蓮考古博物館館長溫孟威親自出馬,帶領學員認識考古挖掘的文物。部落族人負責招待風味餐,帶領學員走讀部落。作家Apyang向遊客介紹舊聚落的家屋和每個地名背後的意涵。遺址所在地有塊被族人拆除的石碑,呈現出過去到現在族人對遺址態度的轉變。

支亞干部落青年作家Apyang,帶領參加考古一日體驗的學員認識部落

支亞干部落青年作家Apyang,帶領參加考古一日體驗的學員認識部落

走入支亞干遺址現場  親身體驗考古挖掘

重頭戲上場,學員們拿起手鏟和刷子進入考古現場,在考古團隊指導下,一部分的人負責發掘和紀錄,另一部分的人負責把挖掘出的泥土過篩。過篩後還要經過水洗,才能找到包覆在泥土中細小的遺物。

學員們進入遺址,拿起手鏟體驗考古發掘

學員們進入遺址,拿起手鏟體驗考古發掘

在考古團隊的指導下,部分學員把挖掘出的泥土過篩

在考古團隊的指導下,部分學員把挖掘出的泥土過篩

參與的親子都是第一次到考古現場,親自體驗才知道考古工作的辛苦。經過一兩個小時的發掘,每個學員幾乎都發現相當特別的史前遺物,成功大學考古所副教授鍾國風一一解說發現的成果。考古體驗目前還需要仰賴考古團隊協助,社區發展協會期待未來有更多族人能加入參與。

過篩後還要經過水洗,找到包覆在泥土中細小的遺物。

過篩後還要經過水洗,找到包覆在泥土中細小的遺物

從衝突到合作、從學院走向社區,支亞干是公眾考古的一個起點,讓更多人了解土地埋藏的精彩歷史,部落也有了發聲和參與的可能。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拿起手鏟來考古|發現2000年前的玉器工廠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