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沾鍋和速食包裝袋的秘密(上):美國杜邦半世紀的PFOA污染真相 | 環境資訊中心
看守綠生活

不沾鍋和速食包裝袋的秘密(上):美國杜邦半世紀的PFOA污染真相

2023年05月25日
文:林奕均(看守台灣研究員)

鐵弗龍的孩子

1981年1月,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West Virginia)的帕克斯堡(Parkersburg),年輕的貝利(Sue Bailey)生下了一名男嬰。該名男嬰的臉部嚴重變形,他只有一個鼻孔,右眼整個向右下偏移,鋸齒狀的眼瞼,而瞳孔是鑰匙孔的形狀。當時接生的醫生對可憐的蘇說:「這個孩子可能活不過今晚。」而這個男孩卻奇蹟般的活了下來,他是威廉.貝利(William Bailey),也以巴奇.貝利(Bucky Bailey)這個名字為世人所知。

為了能活著長大,他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令人痛苦不堪的手術,如今(2021年)他已年入40,不但結婚而且養育了兩個健康的孩子。巴奇目前致力於以自身和他的家鄉帕克斯堡的故事為警訊,向世人揭露全氟/多氟烷基物質一旦流入環境中累積,會對生態及人體健康造成多麼可怕的浩劫。

在蘇懷著巴奇之時,她還在世界排名第二大的美國化工公司——杜邦(DuPont)——於帕克斯堡的一家工廠(Washington Works)上班。

1938年,杜邦公司的化學家意外發明了聚四氟乙烯(PTFE),一種使用了氟取代聚乙烯中所有氫原子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這種材料抗酸抗鹼、耐腐蝕、耐高溫,不親水也不親油,幾乎不溶於所有溶劑,另外也因為摩擦係數極低,有絕佳的潤滑作用。1944年,杜邦公司為聚四氟乙烯註冊了商標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鐵弗龍(Teflon)」,以鐵弗龍作為表層塗料的不沾鍋大受美國民眾歡迎,讓杜邦公司獲得了極大的商業利益。

杜邦在帕克斯堡的工廠主要生產的就是鐵弗龍,而我們的故事主角——全氟辛酸(PFOA),是在生產鐵弗龍的過程中會使用的原料。

杜邦座落在帕克斯堡的工廠

杜邦座落在帕克斯堡的工廠。圖片來源:Wikipedia(CC BY-SA 3.0)

蘇生產完之後回到工廠時,她在更衣室的長椅上發現了一張字條,內容提到3M——PFOA的製造公司——針對動物所作的實驗結果:「在子宮內便接觸到C8的老鼠胚胎,出生後即患有眼部的缺陷」、「任何在工作中會接觸到C8的女性員工, 強烈建議在打算懷孕前先去找醫生諮詢」。C8就是PFOA,因其分子鏈中有8個碳而得此別名。蘇拿著這字條去工廠內的醫護辦公室,想要知道這是不是造成她兒子先天缺陷的原因,但杜邦的醫生們卻堅持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聯。

杜邦將所有女性員工移出「可能會接觸到C8」的工作區域,沒有給任何理由。幾個月之後,蘇的同事介紹凱倫(Karen Robinson)給她認識,凱倫是另一位同樣在杜邦工廠上班的新手媽媽,而她的兒子也一樣剛出生就患有眼部缺陷。蘇說:「這幾乎讓我們兩個都確定了一件事。」

成為杜邦夢魘的律師

1998年,律師勞勃.比洛特(Rob Bilott)接到了一位牧場主人威爾伯.坦納特(Wilbur Tennant)的電話。威爾伯告訴勞勃:他那些在帕克斯堡郊外牧場圈養的牛群,正在一隻接著一隻地死去,勞勃答應跟威爾伯見面談談。一個禮拜後,威爾伯帶著一堆資料去找勞勃,並且給勞勃看了一支他自己拍的影片,這隻影片目前還能在網路上觀賞得到(內含牛隻屍體畫面,恐引起觀看者不適)。

影片內容首先拍攝到帶有泡沫的大量污水從水管中,逕自流入小溪中,小溪周圍的魚和鹿死亡,牛隻的屍體以及解剖後的內臟。「我找了市內每一個獸醫,希望有人能幫我查明牛隻死亡的病因,但他們全部都拒絕,所以我只好自己解剖。」威爾伯說:「你可以看到發黑的牙齒、肝臟、心臟、胃、腎、膽囊......它們全都變色了。」影片中的小溪,叫做乾流溪(Dry Run Creek),它的上游流過杜邦公司的一處廢棄物掩埋場,下游流經坦納特放牧牛隻的牧草地,往西接上小卡諾瓦河(Little Kanawha River),最後再注入俄亥俄河(Ohio River)。

杜邦公司的該處掩埋場,原本還是屬於坦納特家族的土地,在80年代早期,吉姆(Jim Tennant)——威爾伯的兄弟,當時也在杜邦的工廠上班——將66公頃的土地賣給了杜邦公司。吉姆和他的妻子原本是不想賣的,但吉姆患有多年醫生都無法診斷的神秘疾病,他們急需要那筆錢。在威爾伯找上勞勃的時候,他的牧場已經死了153頭牛。

勞勃接下了這個案子,他的理由是:「這是正確而該做的事」。1999年的夏天,勞勃對杜邦公司提起了聯邦訴訟。一開始非常不順利,杜邦與美國環保署(以下簡稱EPA)分別針對坦納特家的牛隻大量死亡的原因進行了調查,然而兩方的結論卻都是:「營養不良、不適當的疾病照料方式、和缺乏蒼蠅防治措施。」換句話說,這都是坦納特家自己照料不周的錯,不能怪到杜邦頭上。坦納特家還因此遭到鎮上居民的非議,「抱歉,但我不被允許跟你們說話。」一位坦納特家多年的好友跟他們這樣說。

杜邦的廣告,引述廣告內容:「正確的決定,選擇有鐵弗龍包覆的鍋具」

杜邦的廣告,引述廣告內容:「正確的決定,選擇有鐵弗龍包覆的鍋具」

不過,皇天不負苦心人,事情終究出現了轉機。 一天,勞勃無意中注意到杜邦寫給EPA的信中,出現了一個他從未聽聞的化學物質:PFOA——我們之前提過的C8、全氟辛酸。

PFOA當時不在任何法定列管的化學物質清單內,勞勃在他自己公司的文獻內也找不到相關資料,他開始對這物質產生了興趣。 勞勃向杜邦索取所有有關PFOA的文件資料,被杜邦一口回絕,這更加深了勞勃追查這個神秘化學物質的決心。 2000年秋天,勞勃訴請法庭命令,要求杜邦必須交出前述的所有文件,法庭通過了這項訴求,杜邦只得乖乖地依照命令執行。 之後數千份文件裝成十幾個箱子被依序送到了勞勃的辦公室,勞勃花了好幾個月時間埋頭研究這些文件,慢慢拼湊出故事真相。

「我簡直不敢相信!」 勞勃說:「它們就寫在那裡! 你以為只是聽說過,但從來沒想過這些事會真的被寫在文件裡。」 這些文件裡所揭露的,是杜邦明知PFOA對環境生物有害,卻放任其任意傾倒廢棄,赤裸裸的犯罪證據。

長達半世紀的污染

杜邦最早在1951年就開始向3M公司購買PFOA,用於鐵弗龍的生產流程中。 雖然當時PFOA尚未被政府列管為有害物質,3M還是寫了一份PFOA的廢棄處理建議給杜邦:「應該以焚燒的方式或送給專業的廢棄物處理機構。」 就連杜邦的內部指示都清楚寫明了:「含有PFOA的廢棄物不得放流至地表水或是地下水。」 但在此後的數十年間,杜邦似乎是完全無視這些警告,持續讓PFOA恣意流進俄亥俄河中。

截至1990年,杜邦將總共7100噸含有PFOA的廢棄污泥倒入一個沒有任何不透水層襯底的坑內,污泥中的化學物質很輕易地滲入地下水,污染週邊地區的飲用水,包含帕克斯堡、維也納(Vienna)、小霍金市(Little Hocking)、以及盧貝克(Lubeck),共有超過十萬個居民受到影響。

杜邦工廠的廢棄物所影響的區域

杜邦工廠的廢棄物所影響的區域

從文件中所浮現的,還有更令人髮指的事實:在巴奇出生的多年之前,杜邦和3M就已經開始針對PFOA進行醫學研究,而其中一項研究報告證實了蘇在更衣室所發現的神秘字條裡的內容:「懷孕的母鼠攝入PFOA會生出患有先天缺陷的幼鼠。」

1961年,杜邦的研究員發現PFOA會導致老鼠和兔子的肝臟肥大,一年之後,在狗身上也得到同樣的實驗結果。PFOA的分子結構讓它具有非常難以分解的特性,並且會依附在血漿蛋白上,隨著血液擴散到身體各處組織。1970年代,杜邦在帕克斯堡工廠的員工的血液中測得高濃度的PFOA,他們卻沒有主動通知EPA這件事。

1981年——巴奇出生的那一年,3M發現了PFOA與老鼠的先天缺陷之間的關聯,他們告訴了杜邦之後,杜邦針對工廠內剛生產的女性員工做了調查,在7名出生的胎兒中,有兩名患有先天眼部缺陷,也就是蘇和凱倫的孩子,換句話說,當蘇拿著3M的研究報告去質問杜邦的醫師們時,他們堅稱兩者之間毫無關係,是在撒漫天大謊,而杜邦也從未將這份調查報告公諸於世。

到了1980年代末期,杜邦開始擔心PFOA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了;急需一個掩埋場來傾倒這些有毒的污泥,好在他們想起:工廠剛從一名基層員工的手中買了一塊66公頃的地,位於帕客斯堡市的東邊、坦納特家族的土地。

是的,那名基層員工就是為怪病所苦的吉姆,那塊地就是位於乾流溪的上游,後來被杜邦傾倒了7100噸的有毒污泥的掩埋場。杜邦的科學家們完全明白從掩埋場流出的物質會抵達坦納特家的牧場地,他們也曾在乾流溪中測得高濃度的PFOA,然而在對勞勃提出的聯邦訴訟案的回應文件裡,杜邦將牛隻大量死亡的原因毫無保留地全部怪到坦納特家的頭上。

杜邦的下場?沒怎樣。全氟/多氟烷基物質的結局?還早呢

2000年8月,杜邦與坦納特家達成和解,勞勃原本可以拿到他的律師費用,然後整個事件就此落幕,但勞勃不打算就這麼跟杜邦善了。

隔年春天,勞勃寄了一封信給所有相關執法機關,內容長達972頁,並附上136件物證,控訴杜邦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對週邊社區的健康造成極大威脅。EPA 之後以「刻意隱藏PFOA的毒性以及其存在於環境中的事實,違反美國毒管法(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的罪名起訴杜邦,雙方在2005年達成和解,杜邦必須支付1650萬美元的和解金額,然而這還不到當年杜邦靠著PFOA所賺得錢的2%。

2004年,杜邦被判決必須為一項醫學研究計畫提供無上限的資金,該研究目的在找出PFOA與任何疾病之間的關聯。該研究計畫耗日費時,經過了漫長的七年,2011年的十二月,計畫小組的科學家們終於發現PFOA與腎臟癌、睪丸癌、甲狀腺疾病、高膽固醇、妊娠毒血症、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有關。而一直到2013年,杜邦才全面停止使用PFOA。(續看下篇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看守台灣協會〈不沾鍋、消防泡沫和速食包裝袋的祕密〉,本文原刊於2022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