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不只有著豐富的野生物,靠近社區的森林,也留下人們為了生計經營的痕跡,過去政府將國有林放租,讓人們能種植竹子、生產竹筍。然而當補償收回後,種植的竹林因無暇照顧而擴展、老化,發展出不利於森林生態的現象。
為了恢復森林生態系,南投林管處啟動「退竹還林」計畫,移除老化的竹林,並攜手當地湖山水庫人文生態保護協會,種回當地民眾記憶中的台灣低海拔闊葉樹種,與社區共同涵養水質、強化水土保持。
曾經為生計伐林種竹 如今為國土利益退竹還林
「退竹還林」預定地編訂為「阿里山事業區第73林班」,就在湖山水庫周邊林地,屬於「水源涵養保安林」,南投林管處盤點17.84公頃,以六年分區移除竹林,種回原生闊葉樹。
最靠近此處的社區是雲林縣斗六市湖山里檨仔坑,位處雲林縣與南投縣交界,雲林縣湖山水庫人文生態保護協會即坐落湖山里檨仔坑。「民國4、50年代,國民政府來台,退輔會放租林地給榮民,附近林班地都放租出去。」協會理事長林志樺解釋。
雖說放租對象以榮民為主,後來有些也轉租給本地人。承租人為謀生計,伐林遍植麻竹,巨竹、麻竹就混生於闊葉林中。林班地雖已由林務局補償收回,但林中混生的竹林因長久未經營逐漸老化,每逢遇上颱風或大雨來臨,竹林會被沖刷到水庫區域內,為維持水土保持,常需額外經費清理。
南投林管處作業課長何學哲說,竹林若持續經營,原可長得好、提供源源不絕的好處,反之,任其老化不管的話,竹林根系會退化、影響水土保持,就必須以深根性的林木取代。
因為竹林混生於闊葉樹中,所以退竹還林是在闊葉林中伐除叢生的竹子,而非砍掉整片純竹林。何學哲說,由於伐竹技術性較高,因此外包給當地工班。「空出的土地隨即栽植本土原生樹種,以恢復水源涵養保安林的功能為目的。」至於種樹的工作,則選擇和社區合作。
交給社區種樹是有道理的。原來社區周邊都是麻竹林,4、50歲以上居民大多從小跟著長輩經營竹林,種樹技術跟工具都齊具。從造林地範圍、面積、樹種選擇及方式、時程,社區都與林管處溝通協調,目前已完成第一期植樹任務。
在闊葉林中砍竹子 原生樹種填補生態空白
退竹之後的景象又如何呢?步行在水庫旁的林道,雖然是海拔300公尺左右的高度,沿途氤氳靉靆,原來是水庫豐沛的水氣所致。同行的南投林管處人員說,此地溫度比斗六市區低2℃左右。過去此處曾放租給民眾,現在則因湖山水庫設置而管制,社區民眾即使為了造林,入內都必須先登記。
剛完成第一期計畫現場,移除竹叢後的林地顯得很空曠,從保留下來的竹頭,仍可想像過去竹林茂密的景況。何學哲提醒這個細節的重要性,「保留竹頭任其自然分解,除了提供養分,更重要的是不因伐採而改變水土保持現況。」
替代竹子新植的苗木,包括九芎、燈稱花、七里香、土肉桂、光臘樹、台灣天仙果、楓香、羅氏鹽膚木等,以噴漆的竹枝標示,避免除草時受傷。這些樹種都是社區與南投林管處討論的結果,其中社區最有感的是羅氏鹽膚木,長得特別好,九芎及光蠟樹次之。
沿著林徑繼續往上走,兩側以山櫻花、大頭茶景觀樹種為主。放眼都是大小高低不一的林木,闊葉樹即將重新站穩這塊土地。南投林管處將此處經營為層層疊疊的複層林,何學哲認為,只要樹長大、茂盛之後,很適合發展成森林療癒場域。
地方知識隱含保育關鍵 保留森林成員讓野生動物來
當地有哪些樹種,可從地名中的「檨仔」──閩南語芒果的意思談起。據說,荷蘭人來到當地,下令普植芒果,「檨仔坑」因此得名。在尚未有塑膠製品前,木竹材及其纖維十分好用,芒果樹也在其列。現在早砍伐殆盡,只留下地名緬懷曾經滿坑滿谷的芒果樹。
林志樺從小就聽老人家朗朗上口「山棕、月桃、杜英、楠仔、九重吹、佳冬(茄苳)……」(閩南語)認識植物,久而久之銘記腦海,形成社區共同印象。這項口訣看似保留當地植物,其實隱含著維繫生物多樣性的密碼,留下這片森林成員,也保護了野生動物。
「這裡野生動物種類很多,除了社區長期生態監測,林管處架設在此的攝影機,就拍到過台灣野山羊、台灣山豬、山羌、鼬獾、朱鸝、東方蜂鷹、藍腹鷴等野生動物。」2003年社區協會成立後,就關注自然生態,林志樺說,光是蛙類就記錄到22種。
當地稱綠色的蛙為「青葉仔」(閩南語),稱諸羅樹蛙、莫氏樹蛙這類和雨有關的蛙類「雨怪」(閩南語)。他記得水庫興建以前,蛙類更多,竹園四處都是諸羅樹蛙「嘎嘎嘎」的叫聲,現在蛙類數量大不如前。
今(2023)年還發現了烏龜的蛋,經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人員鑑定為食蛇龜。這項訊息令協會成員十分欣慰,為了興建水庫曾移走大量食蛇龜另行庇護,現在食蛇龜逐漸現蹤,他們期待這是生態復甦的訊息。
此外,國有林邊有過去因竹筍產業留下的工寮。現場遺留的筍寮遺址,從處理筍子的空間,到殺菁的爐具,一一見證產業風華,只是如此榮景,隨著人口外移而式微。如今,此處成為絕佳的環境教育地點,附近的樹上由研究人員指導社區掛上鳥巢箱,也記錄到大赤鼯鼠、五色鳥、貓頭鷹等物種使用的足跡。
退竹用途 傳統、創新一起來
伐採的竹材,依法將成為國產材的一員,進入標售程序。何學哲說,竹材至今最實用的仍是製成蚵架及棚架。不過,南投林管處有嘗試將一部份退竹研磨乾燥,與可分解生物塑料混成塑粒,做成育苗盆,另外也有委託鹿谷武岫農場剖片乾燥,以傳統土窯碳化,製成具除濕功能的竹炭包。這項產品於今年林務局「2023 森林市集」就有賣。
南投林管處也委託中興大學執行「麻竹等竹材造粒暨能源化試驗與評估計畫」,將竹材破碎、磨粉,壓成燃料顆粒,預計用於該處偏遠分站燃料所需;也將試辦燃料顆粒標售,發展生質能源,減少依賴石化燃料。
雖然如此,南投林管處仍不忘讓社區優先採購竹材的權利。社區也期待,來自當地的退竹,能研發產品、活化地方產業,增加年輕人回社區生活的機會。近期社區也盤算利用砍伐下來的竹子做轎子。「以前這裡有古道,從竹山走到這裡都坐轎。」因此,他打算請老師教大家利用竹材做轎,重現往昔坐轎子走古道的景象。
為家國種樹 是榮譽也是歸屬
種樹對林志樺具有多元意涵。社區常態性對外舉辦深度旅遊,森林生態是賣點,因此他期待擴大種樹的參與度,提升歸屬感。
「除了為這片森林做一些事,是不是也能讓這些成果回饋給社區?」林志樺說,例如保留其中一塊地舉辦植樹活動,留下植樹者資料。或在種樹之餘,透過採集森林中的野菜,例如山茼蒿、食茱萸等植物做成料理,讓民眾認識森林的功能,更珍惜森林生態,也傳遞地方利用自然資源的知識。當森林生態健全,也可發展林下經濟,如種菇養蜂,對社區深具意義。
由於計畫編列工資,林志樺積極找附近庄頭的人來種樹,除了薪資——「想想看,在國有林種樹、照顧它,看著它開花結果,未來還能告訴孩子,這些樹是我種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