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大自然的天然補品:毛木耳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大自然的天然補品:毛木耳

2023年07月24日
文:楊家豪

木耳因作為可食用真菌被大眾熟知,一般來說在台灣大家常吃到的是毛木耳(學名:Auricularia polytricha),而溫帶地區如東北亞或華北則是吃黑木耳(學名: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也就是市場上聽到的川耳,會有這樣的差異,主要是兩種真菌適合的生長環境的不同。

毛木耳口感較為硬脆,而黑木耳則較軟嫩,在台灣又因為人工栽培的關係,毛木耳有兩個常見品種,分別為「紅耳仔」及「黑耳仔」,前者通常以乾貨形式出現在市場,適合炒食;後者可見鮮貨,常拿來煮湯。


乾燥後的木耳可以保存較久的時間,圖片為鹿寮坑段木香菇農場生產的乾燥木耳。攝影:楊家豪

除了人工栽植,野外的森林當中也經常可以發現毛木耳的蹤跡,通常可以在枯木的樹幹或枝條上發現,若是地上有枯枝,也有機會在上頭找到,屬於野外最常見的真菌之一。木耳不但常見而且通常無毒,也因此在亞洲、大洋洲及非洲都有食用的習慣,唯歐美地區較少有食用木耳的紀錄。

在歐洲,木耳一般被稱為「猶大的耳朵(Judas's ear)」,傳說背叛耶穌的門徒猶大自吊於樹上,後來該樹就長出形狀與耳朵相似的真菌。不確定歐洲人較少食用木耳是否與這個傳說有關,但可以確定應該有不少人不喜歡木耳的口感,英國一本介紹蕈菇的書中形容木耳,口感近似帶骨的印度橡膠,還說木耳在19世紀前不曾在英國被視為食物。


春夏之際常可以在自然谷步道旁的枯枝上發現木耳蹤跡。攝影:楊家豪


可以發現木耳朝下的一面較光滑,朝上那面則有白色細毛。攝影:楊家豪

不同於歐洲的不受歡迎,中國食用木耳可謂長久如此,晉代出版的《別錄》中就記載了木耳可在6月採摘。古代人們還將木耳按照生長的樹種差異分類,像是《本草綱目》就記載,長在不同種樹上的被認為有不同特性,槐樹、桑樹上生長的品質最佳,其他樹因為風吹會擺動,所以長出來的木耳吃了會引發痼疾,唐代藥學家陳藏器甚至認為楓樹上的木耳,吃了會讓人狂笑不停(害我好想試試看)。以現今角度檢視這些敘述,或許會認為是無稽之談,但也能看出古代的中國社會的確有將木耳作為食物,才有這麼多醫者著書提醒要如何挑選。

其實木耳無論長於什麼樹上都不會有毒,相反地它還富含各種營養。它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鐵、鈣等成分,低熱量且低脂肪,還有其他蕈菇類難以望其項背的低普林。不僅養分豐富,大量的水溶性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延緩血糖快速上升,同時為腸道益菌提供養分,守護腸道健康,是值得多多食用的好食材。

聽名字好像是親戚,但關係差很遠的動植物

提到黑木耳,不少人會直接聯想到白木耳,但其實兩者親緣關係相當遙遠,雖在生物分類上同屬真菌,不過在「綱」這個階層就分屬不同類別了,白木耳是銀耳綱,而本篇主角毛木耳及黑木耳都是傘菌綱木耳目的生物。其實自然界中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蟑螂與海蟑螂分別屬於昆蟲綱與軟甲綱,海蟑螂反而與拉麵上的大王具足蟲關係較近;老鼠與錢鼠(臭鼩)分別屬於囓齒目與鼩形目;桂花與台灣山桂花分屬唇形目與杜鵑花目;盲蛛並不屬於蜘蛛目而是獨立的盲蛛目。這些生物因為外觀的相近而有相似的名稱,但親緣關係天差地遠,想一想生活中是否還有其他類似的案例呢?

毛木耳 檔案


攝影:楊家豪

中文名:毛木耳
別名:木耳、檽、木檽、木菌、木茸、樹雞、木蛾
科名:木耳科
學名:Auricularia polytricha
分佈:木耳為常見的真菌,於全球各地皆有分布。
生態:台灣平地至中海拔的森林中皆可見,會生長於枯木及枯枝上。
特徵:

  1. 子實體顏色為褐色至深褐色。
  2. 子實體呈現人耳狀或碗狀,常見直徑約2~10公分。
  3. 多個群生,偶爾會出現互相癒著的情形。
  4. 形成孢子的稱為子實體層面,也就是木耳光滑且凹陷那面,在野外通常朝下;子實體背面通常較為粗糙,有明顯細毛,在野外朝上生長。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