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聽過山蘇,爬山時看到它,花市園藝店裡有它,更可能是在餐廳吃到它。但你知道嗎?在台灣,被稱為「山蘇」的原生種植物就有三種!分別是「山蘇花」、「台灣山蘇花」以及「東洋山蘇花」。它們不僅名字相似,外型更是難以一眼辨認,再加上山蘇多半生長在潮濕、遮蔭多的環境,時常高掛在樹幹上,更增添了辨識的難度。
為甚麼要認識它們呢?因為有一件攸關你我日常生活的事情—那就是吃!這三種山蘇,只有一種是好吃不苦澀的。首先,山蘇花分布在中低海拔山區,孢子囊的長度最長,從中肋一直延伸到葉緣,是比較容易分辨的一種。台灣山蘇花和東洋山蘇花則是在平地到低海拔山區都可以見到,孢子囊的長度都是葉軸到葉緣的一半或不及一半,最關鍵的分辨方法就是將葉子翻到背面,看葉軸。台灣山蘇花的葉軸呈現圓弧狀;東洋山蘇花則是在葉軸的遠軸面(靠近末端的地方)有一條凸起的稜脊。而東洋山蘇花就是最常拿來食用,被廣泛栽種的一種。
這三種山蘇,能長在地面上,也能附生在樹木枝幹及石壁縫隙等地方。在自然谷附近的鹿寮坑溪,甚至可以在水泥護岸裂縫中找到它們!看著山蘇生長在這些神奇的地方,讓人不禁好奇它們是怎麼吸收養分的?查了資料才發現,原來是從空中攔截,不放過任何一個從天而降的禮物。山蘇細長的葉片,自中心向外環狀排列,如綻放的花朵一樣,接住雨水、落葉、鳥糞等有機質,最後堆積在莖部,供給生存所需的養分。這讓我想起以前家裡院子的山蘇盆栽,中心總是堆滿了枯枝落葉,每次澆水時總是在猶豫要不要把這些「雜物」給清乾淨。
如果你在野外看到山蘇的葉片被折斷的痕跡,有很大的機率是東洋山蘇花,這是內行的饕客不會錯過的美味野菜。現今市面上買到的山蘇,大多是人工栽種,因為產量不多,價格一直都不錯,山蘇也就從野菜搖身一變成為市場上稀有的蔬菜。但在民國80年之前,山蘇還沒有變成餐廳的熱門佳餚,可是許多靠山聚落家庭加菜的小秘密。台灣最早食用山蘇的紀錄可追溯到原住民,主要食用部位是捲曲的嫩葉,其口感爽脆,涼拌、混合數種野菜一起煮湯,或是和蝸牛燉湯都可以。翠綠的葉片即使經過高溫烹調也不易變色,賣相好看,山產餐廳最常拿來和黑豆豉、小魚乾或沙茶牛肉一起炒。
東洋山蘇花喜歡潮濕陰涼的環境,因此多半栽種在檳榔園、樹蔭下或以黑網遮光,再加上市場價格高,因此一度被視為林下經濟的潛力作物。但後來,林務局認為現今的種植模式大多採集約式,仍常有施用化肥及農藥的情形,加上各地區價格波動幅度大,產量提高可能影響市價等因素,至今仍未被列入開放種植的範圍。根據農糧署的資料顯示,山蘇的產地以淺山地區為主,其實化肥與農藥不僅會影響森林,對於農地土壤和生態系,也將造成長久的影響。不只是山蘇,其他蔬菜也有相同的情形。現在已有不少農友以有機或友善環境的方式進行栽種,下次買菜時,不妨多多支持這些農產品,透過消費決定我們想要的未來。
用山蘇盆栽淨化室內空氣
東洋山蘇花 檔案
中文名:東洋山蘇花
別名:鳥巢蕨
科名:鐵角蕨科
學名:Asplenium setoi N.Murak. & Seriz.
分佈:日本、琉球;台灣主要分布於北部、東部至恆春半島,及龜山島、綠島與蘭嶼。
生態:生長於低海拔潮濕闊葉林下或林緣樹幹及岩石上。
特徵:
- 孢膜為長線形,孢子囊群在葉面的寬度不及葉軸到葉緣的一半。
- 側脈單一或僅分岔一次,末端連合成與葉緣平行支脈。
- 中肋遠軸面具有隆起的稜脊。
- 葉基部鱗片為長披針形。
- 葉片呈覆瓦狀排列。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參考資料
-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八卷(上)。貓頭鷹出版社。
- 〈從美學觀點探討臺灣綠建築室內視覺偏好之研究〉。林佳慧。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 胖胖樹的熱帶雨林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 90-4 (No.113)
- 原視族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