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林率曾居全球之首 馬來西亞如何官民合力挽救森林消失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毀林率曾居全球之首 馬來西亞如何官民合力挽救森林消失危機

2023年08月11日
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李昱德(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東馬來西亞與婆羅洲地區因氣候適合林木生長,林業與熱帶種植業十分興盛,卻也造成該地林木過度砍伐、植被流失等問題,近年當地開始意識到應進行保育、復育,除了政府,地區居民也與非政府組織攜手合作,希望再創生態榮景。

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的領土有著廣袤的森林。圖片來源:Labang Longhouse Lodge/Pixabay

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的領土有著廣袤的森林。圖片來源:Labang Longhouse Lodge/Pixabay

逾兩百萬公頃森林消失 毀林率曾高居全球之冠

婆羅洲雨林是世界三大雨林之一,面積僅次於亞馬遜,並分屬印尼、馬來西亞與汶萊三國管轄,其中馬來西亞2000年雖然還保有2900萬公頃的森林,在進入21世紀後因為過度開發,消失面積達到277萬公頃,如果算上非熱帶原生林、次生林與人工林,森林面積已下降了33%,其中17%是原始雨林。

馬來西亞擁有大片森林資源,是重要的硬木木料出產國。但自1980年代開始大規模伐木作業後,2000~2012年間毀林率已高居全球第一。樹木被砍伐後的空地轉作為畜牧,種植橡膠、棕櫚以及商業農業,也進一步阻止林地再生,而礦業發展及道路、能源等基礎建設的擴建也容易導致開發深入林區,助長破壞。

據氣候組織RimbaWatch公布的「2023 年馬來西亞雨林狀況」,該研究整理和分析了潛在森林砍伐的所有數據,估計馬來西亞還有超過 234萬公頃的森林被指定用於砍伐。

過去十年超過半數木材來自馬來西亞 台灣意外成毀林幫兇

實木家具受人喜愛,不過根據林務局2009~2018年統計,我國國產木材的自給率僅有1.02%,多數仍需仰賴進口。然而,目前馬來西亞、緬甸與越南等木材進口國仍以天然林砍伐為林業主要產出,統計發現台灣過去10年進口原木竟有高達65%來自天然林,甚至在各國開始控管後,2019年仍有39%的進口原木來自天然林。

台灣過去十年進口原木總量共580萬立方公尺,其中有53%來自林業資源便宜的馬來西亞,台灣可說是馬來西亞毀林的負面推手之一,砂拉越(Sarawak)地區曾經擁有豐碩的雨林資源,現在僅有不到6%躲過開發的命運。

1980年代後,馬來西亞轉變政策方針,從以往全面砍伐轉為選擇性砍伐,留下具有生態價值的樹木,也逐步降低了生態破壞。而在2021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上,馬來西亞也與其他超過100個國家一同承諾2030年前停止砍伐森林。

台灣人喜歡木頭家具,卻意外成為毀林幫兇之一。圖片來源: Guillo Cinque/Pixabay

台灣人喜歡木頭家具,卻意外成為毀林幫兇之一。圖片來源: Guillo Cinque/Pixabay

還不算太遲! 官方民間攜手復育森林

東馬民間與官方的森林復育行動也如火如荼展開。

2008年,一個由地方居民組成的野生動物及森林保護非政府組織HUTAN,開始進行有計畫的森林復育及野生動物保育行動,其中旗下森林復育組(Forest Restoration Team)的部分成員甚至早在1998年就已經在婆羅洲的京那巴當岸(Kinabatangan)進行復育。

HUTAN的目標並不是單純種植大量的樹木,而是確保樹木幼苗不被長草、灌木及其他植物遮蔽,能夠平安長大。他們投入多達75%的日常時間在維護復育地上,成功讓種下的樹苗存活率高達80%,截至2021年11月為止,已經復育了約101公頃的雨林地。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森林復育組的「樹木托兒所」。幼苗存活率可能會依樹種差異、位置、氣候條件或野生動物而受到損害,根據統計,京那巴地區的種子死亡率高達95%~100%。為了提高種子存活率,團隊將培育出的健康種子移植到森林中,並持續進行追蹤養護,成功在計畫開始3年後讓種子存活率提升至75%。

這些果樹種子約有10%可做為動物食物來源,其他則是當地原生的龍腦香屬樹種(龍腦香科喬木),樹木托兒所幫助當地大幅改善生物多樣性,並於2013年獲得馬來西亞政府指定的第一級森林保護區資格,往後不得再進行林業開發,以有效守護計畫成果。除此之外,森林復育組的成員全部都是女性,打破護林必須由男人進行的既定印象。

另外,沙巴(Sabah)東部自1980年代開始選擇性伐木,許多物種賴以為生的母樹消失,倖存樹木也因被爬藤植物與灌木覆蓋而難以生存。為了恢復森林規模,小型民間團隊「正視未來」(Face the Future)及「沙巴基金局」(Yayasan Sabah)1992年在當地啟動以碳驗證標準(Verified Carbon Standard)為準則的森林復育計畫(Innoprise-Face Foundation Rainforest Rehabilitation Project , INFAPRO)。

INFAPRO計畫涵蓋範圍廣達2.5萬公頃,由正視未來負責提供資金、森林相關知識及碳計畫相關內容,沙巴基金局則執行實地保護行動。其中包含攀樹修整(climber cutting)、豐增補植(enrichment planting)、自由疏伐(liberation thinning)及避免再伐(prevention of re-logging)等保育方式。

棕櫚油產業曾是馬來西亞森林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圖片來源: Hans Eiskonen/Pixabay

棕櫚油產業曾是馬來西亞森林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圖片來源: Hans Eiskonen/Pixabay

曾為「毀林產業鏈」 設立永續棕櫚油減少環境破壞

馬來西亞森林的消失與棕櫚油業息息相關,七大利害團體於2004年成立了棕櫚油永續發展圓桌組織(RSPO),試圖減少產業在種植、製造過程對環境與地方造成的負面影響,並設立生產永續棕櫚油(CSPO) 驗證,提供相關產業的農民、製造商和衍伸性商品製造組織申請,現在已有逾4700名成員,超過5200萬公噸的棕櫚油通過了驗證。

馬來西亞正逐步透過各種行動挽回過去已遭破壞的環境。除了馬來西亞,巴西、剛果,甚至更高緯地區的溫帶林、寒帶林也正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仍有待各界通力合作,維持健康、穩定的生態環境。

作者

李昱德

政大外交畢業後於媒體擔任環境線編輯,處理的新聞涵蓋氣候變遷、永續發展、食品安全等,而後前往倫敦大學學院攻讀環境與永續發展碩士學程,畢業後於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擔任助理研究員一職,後轉往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任職,持續研究永續發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