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淨零條例擱置多時未核定、海水升溫衝擊龍蝦捕撈業、促觀光不丹9月起降永續發展費 | 環境資訊中心
編輯直送

北市淨零條例擱置多時未核定、海水升溫衝擊龍蝦捕撈業、促觀光不丹9月起降永續發展費

2023年08月29日
編輯室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8月28日

友達光電疑破壞古蹟與生態 屏居民稱政府成生態殺手

蔡英文政府大力推動光電開發,在各地引發抗議,28日上午有來自屏東的民代與團體來到凱道抗議友達光電公司在枋寮砍山種電,將破壞日軍二戰石頭營碉堡,以及珍貴的一級保育類動物「無尾葉鼻蝠」生態,現場在拿起自製紙雞蛋,砸向友達光電標誌,表達強烈不滿。

針對石頭營碉堡,屏東縣文資所曾表示,已暫定為文化景觀、勒令停工,友達光電則強調此處開發為生利能源,非友達子公司。生利能源回應,積極落實文資遺構保存及活化計畫,2021年與台灣蝙蝠協會到現地調查,案場內有48隻小蹄鼻蝠屬於一般類,非長期棲息該處,另外並無發現保育類蝙蝠。當時屏東縣農業處也表示將建議在案場設置公告與告示牌,勸導民眾不要擅闖。 (公視新聞報導

雲林堆出15萬噸垃圾山 產製燃料棒因法規限制消化不完

雲林縣林內焚化爐因弊案、環評問題無法啟用,垃圾去化長期仰人鼻息,屢屢爆發垃圾危機,受限各縣市焚化爐歲修、事業廢棄物去化排擠等因素,垃圾產出與去化無法達成平衡,到現在已經堆出累計逾15萬噸的垃圾山。雲林縣從2019年開始打包垃圾,至今累計11.2萬噸垃圾,打包後的垃圾無法去化,治標不治本,時間一久恐成為另一危機。(聯合新聞報導

北市淨零條例擱置1年2月未核定 議員質疑中央卡關

為達成2050「淨零排放」,台北市政府與議會早中央一步,在去(2022)年6月通過《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7月5日函報行政院,不過台北市議員指出,遭到中央卡關,已經超過1年2個月仍不核定。環境部則強調,樂見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訂定相關自治條例,不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應辦理事項,包括成立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及經中央核定的「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更應積極優先推動執行,中央地方攜手合作,加速減碳。(公視新聞網工商時報報導)

改制後首次販售 林業署南投分署網售珍稀台灣梭羅樹等7種苗木

林業署南投分署培育台灣本土種原木,配合推廣原生植物,在「台灣原生樹木種苗網」上架網售珍稀台灣梭羅樹等7種本土種苗木,該署表示,7種苗木中,台灣梭羅樹是台灣爺蟬良棲地;原生種櫻花「刺葉桂櫻」是少有的秋天開花植物;車桑子抗旱固沙保土,黃土樹木材堅實,各具特色。(自由時報報導

離岸風電3-1期簽約將截止 CIP提交10億履約保證

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1期行政簽約簽署30日截止,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渢妙離岸風場宣布,已在28日提交總額新台幣10億元的銀行履約保證函正本至經濟部及能源局,完備行政契約簽署申請程序。(中央社報導


報復性旅遊私人飛機增六成 短程旅行碳排放惹議

疫情過後,各地出現報復性出國旅遊潮。綠色和平組織調查發現,歐洲去(2022)年私人飛機的飛行量激增六成以上,其中超過一半是搭火車就能抵達的短途行程。這些沒有考慮到碳排放的富豪變成了環保人士的抗議目標。(公視新聞報導

美能源巨擘碳封存 掀圈地潮

為因應減碳趨勢和目標,美國能源巨擘紛紛投入巨資,租賃用於碳封存的土地,在德州掀起「圈地潮」,只是業者看中的並非傳統土地的價值,而是土地下方的空間。美國去年通過對碳捕集與碳封存實施巨額補貼,刺激一些全球能源巨擘和新創公司悄悄投入地底的爭奪戰。(經濟日報報導

促進EV普及 日本擬倍增充電樁設置目標、設30萬座

促進電動車(EV)普及,日本政府擬制定新方針,目標在2030年之前於日本國內設置30萬座EV充電樁、設置目標將達原先計畫(15萬座)的2倍水準。據報導,在30萬座充電樁設置目標中,27萬座為設置於商業設施、住宅大樓的一般充電樁,3萬座為設置於高速公路等區域的急速充電樁。(MoneyDJ理財網報導

海水溫度升高 衝擊龍蝦捕撈業者

全球海水平均溫度升高不僅擾亂生態系統,也對於依賴海洋維生的產業帶來極大衝擊。對於緬因州規模高達3.88億美元的龍蝦捕撈產業而言,海水溫度升高帶來不確定因素。緬因州2016年共捕撈1.32億磅的龍蝦、數量創下歷史新高,但從那時起迄今捕撈量已下滑26%。這促使部分漁民改成捕撈黑海鱸、鮪魚或螃蟹或是養殖海帶。(工商時報報導

旅客每天得繳6400元!為刺激國內觀光 不丹9月起調降「永續發展費」

不丹自去年9月疫情解封以來,觀光人潮恢復不如預期,不丹政府25日宣布,9月起將調降對旅客收取的「永續發展費」,從每人每晚200美元(約新台幣6430元)減半為100美元(約台幣3215元),新費率預計維持4年,希望藉此在即將到來的不丹旅遊旺季吸引更多旅客來訪。(聯合報報導

※編輯室另策劃2023年熱浪事件整理,頁面每日更新,詳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