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季風盛行的季節即將到來,夜間的蛙鳴似乎也開始減少,不如盛夏時吵雜,意味著將進入二級保育類「台北赤蛙」的非繁殖期。8月26日,來自台灣各地的26位志工伙伴,聚集在新北石門區阿里磅生態農場,共同參加「阿里磅濕地守護工作假期」的淡水濕地生態維護和營造志工行動。
民間自設淡水濕地保育地 守護生物多樣性
台灣過去擁有許多淡水濕地,但歷經各種人為開發以及環境變遷,早已流失大半。阿里磅農場位於北海岸的淺山森林,大屯火山群的岩脈由竹子山向北緩降直達海濱,地勢起伏多變,在山谷與丘陵形成許多清澈的溪流以及沼澤濕地。農場前身為紅茶茶園,隨著產業轉型逐漸荒廢。
1997年,農場創辦人王德昌老師秉持「留給後人一方自然的土地」的理念,發起「定存大自然」集資購地計畫,買下阿里磅農場,保存優美地貌與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並於2022年委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環資協會)管理、接續守護棲地。
農場中除了有20個深淺不一的埤塘濕地,也包含草地與森林生態系,四處可見穿山甲挖掘的洞穴,以及一年四季夜間此起彼落的蛙鳴,能直接感受到農場的生物多樣性,而珍稀的保育類動物——台北赤蛙也是農場保育物種之一。
體型約3到5公分的台北赤蛙,是台灣赤蛙科中體型最小的青蛙,擁有可愛討喜的外型,背部呈金黃綠色或綠色,體側有白黑相間的條紋。主要棲息於台灣西部低海拔沼澤、埤塘、水田與灌溉溝渠,過去農業時期常可於水田發現其蹤跡。
移除外來種 志工穿上青蛙裝營造濕地環境
近年來,農場在自然演替下,森林擴張使得草地生態的縮減,加上外來入侵種及強勢種植物(人厭槐葉蘋、大萍以及李氏禾)大量覆蓋池塘表面,造成水下植物多樣性的減少以及水池陸域化等問題,使得農場昆蟲物種及數量的遞減,也間接影響到蛙類的棲息與繁殖。
為維護濕地生態的多樣性以及保育台北赤蛙,環資協會長期招募志工參與棲地維護行動。8月26日舉辦「阿里磅濕地守護工作假期」共招募30位志工,進行溼地環境維護,移除水面的人厭槐葉蘋以及過度生長的李氏禾、水蓑衣和睡蓮,並清理步道旁的草地環境。
許多志工是第一次參與,也是首次穿著青蛙裝(連身防水衣)下水,雖然一開始因為水壓和池底淤泥而行動困難,但很快就適應良好地拿起鐮刀與籃子,積極投入維護行動。短短1個多小時,行動力滿檔的眾人,維護了約10公尺步道以及40平方公尺的水池環境,甚至在工作人員宣布時間結束準備上岸吃午餐時,志工們仍想繼續清理,不願意上岸。
走讀阿里磅園區 認識濕地生態與保育核心
中午稍作休息後,志工們便跟著工作人員走讀阿里磅生態農場,透過園區導覽認識農場的保育重點,以及不同生物對各種微棲地的運用,也傳達了營造棲地多樣性的重要。
一場導覽下來,大家對於濕地生態系有了深度的認識,不單是蛙類的保育,其中更有大眾常忽略的螺類、水棲昆蟲以及蛇和哺乳類動物,物種間相互交錯的關係,織成一張複雜又穩定的生態網。
一天的最後,大家一邊品味北海岸特色茶點,一邊分享當日收穫滿滿的心得與回憶。透過這次的工作假期,許多志工學習到棲地保育對物種保育的重要性與關聯,也承諾今年冬季棲地志工行動一定會再來參加。
看著越來越多人加入棲地保育的行列,農場駐點的工作人員也表示開心,並期許更多大眾來訪阿里磅農場,認識濕地保育重要性,並用行動共同參與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