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第三例革龜活體擱淺不治 解剖報告指因誤食魚線敗血亡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罕見第三例革龜活體擱淺不治 解剖報告指因誤食魚線敗血亡

2023年09月1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報導

今年7月4日南台灣發生一起罕見的活體革龜擱淺,發現地點於墾丁國家公園境內的恆春萬里桐潮間帶,雖立即移送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救傷收容,仍不幸於隔日不治死亡。時隔多月,海保署今(13)公布解剖結果,死亡革龜胃內無食物,腸道中有兩條長達425公分的魚線,且魚線已存在一段時間,隨著腸胃蠕動而嵌入腸道黏膜面,推測革龜為誤食魚線,多日無法進食引發壞死性腸炎,死於急性敗血症。

今年7月4日下午3點,恆春萬里桐潮間帶發現一隻活體擱淺海龜。圖片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郭筱清提供

今年7月4日下午3點,恆春萬里桐潮間帶發現一隻活體擱淺海龜。圖片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郭筱清提供

死亡革龜解剖:誤食魚線、胃內無物、敗血死亡

革龜(學名:Dermochelys coriacea)為台灣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又稱為棱皮龜、三菱龜,是海龜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體重可達300~500公斤。台灣每年有超過300隻海龜擱淺,但革龜占比極低,有紀錄以來只有死亡擱淺六例、活體擱淺三例。

今年7月於墾丁擱淺的革龜,為活體擱淺第三例。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13)發布的解剖報告,革龜背甲曲線長115.5公分、體重130公斤,經解剖從性腺判斷為未成熟的公革龜。死亡革龜從食道到胃皆未發現任何食物,但消化道有不正常扭轉現象,經X光照射發現,接近消化道末端有金屬物質。革龜腸道長度666公分,有290公分及135公分的兩段魚線,從胃至大腸貫穿腸道,總計長達425公分。

報告指出,魚線已存在一段時間,隨著腸胃蠕動而嵌入腸道黏膜面,導致腸道黏膜面潮紅出血和水腫,無法進行消化吸收功能,導致長期無法進食,體內併發多處脂肪漿液性萎縮,死因是壞死性腸炎造成急性敗血症。

革龜體內的魚線及轉接環,共長達425公分。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革龜體內的魚線及轉接環,共長達425公分。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X光拍攝腸道有金屬物(圖中黃色圈),經確認為魚線轉接環。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X光拍攝腸道有金屬物(圖中黃色圈),經確認為魚線轉接環。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管碧玲:要求漁業署加強漁網回收誘因系統

海生館生物馴養組助理研究員、獸醫師李宗賢受訪表示,接獲通報的擱淺個體經常已死亡多時,無法辨識確切死因,這次活體擱淺的革龜雖然不幸離開,但死亡解剖有助於對海龜的了解,特別是革龜很少現身台灣,這次明確得知死因是魚線導致消化道病變,讓我們知道漁業活動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很大。

「漁具成為海洋生物的殺手,血淋淋的案例,件件怵目驚心!」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在接獲擱淺通報後,7月18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廢棄漁網是海洋生物的殺手,也是潔淨海洋的阻礙,已要求漁業署需真正落實漁網實名制、更有效建立漁網回收的誘因系統,避免「回收於岸的少、棄置於海的多」。

海保署提醒,漁民作業或民眾進行垂釣活動時,應將魚線收妥不隨意丟棄,廢棄魚線可能因附著生物,容易導致海龜誤食,對海龜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且當海龜死亡屍體腐敗後,魚線仍然會對其他海洋生物造成傷害。

海保署呼籲,若民眾發現擱淺或需要救援的海龜,應趕快撥打海巡「118」專線或通知所在縣市海洋保育主管單位,儘可能提供詳細發現地點、時間及描述動物狀況,才能讓海保救援網(MARN)專業團隊在最短時間內前往救援,協助海龜更有機會平安健康重回大海。

釣到海龜怎麼辦

釣到海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