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慧型手機年銷量超過600萬台,但不少民眾都有舊機或空機閒置的經驗。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昨(14)日表示,國人持有的手機有55%是閒置空機,未來擬提出修法草案,將手機回收及維修合併設計「手機循環率」,讓稀缺的電子資源經由正確管道回收、循環利用。不過部分業者認為,手機循環率的定義與計算方式還需要釐清。
55%手機閒置家中 環境部擬推「循環率」
手機回收月即將到來,環境部將每年10月定為手機回收月,鼓勵民眾透過交付舊機換取優惠。儘管已連續四年舉辦,根據環境部問卷調查,國人持有的手機有55%仍是閒置空機。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王嶽斌表示,相關訊息的普及性不足,導致民眾對手機的交付據點和交付辦法都不夠了解。
資源循環署昨召開「手機分類回收標示相關規定遵行事項草案座談會」,王嶽斌表示,未來擬推動提高手機業者的「手機循環率」,即為行動電話回收與循環服務數量與銷售數量間的比例。目前希望分年逐步達成回收目標,2025年循環率15%、2030年前達到30%。
部分業者認為「手機循環率」計算方式尚待釐清。索尼(SONY)代表就指出,銷售、維修和回收通路主要是各大電信業者,因此各手機品牌循環率難以計算和定義;三星(Samsung)代表也指出,同一台舊機折價買回、回收和維修,是否會讓循環率超過100%?台灣蘋果則透過台北電腦公會轉達,希望回收率計算時間往後延一年,2026年達成15%循環率目標。
王嶽斌回應,相關數據公式都將陸續擬定,但時程不能再延。他在會後受訪表示,草案預計明年上路。
參照歐美法規 手機業者有回收責任
台灣每年賣出600萬支手機,手機部件含有許多化學元素,回收能減少大量新材料開採、CO2排放。為此,歐美多國法規已將手機回收的責任歸於手機業者。
許多國家的手機回收管制措施相當嚴格,例如美國各州有電子廢棄物回收法、歐盟有《廢電子電機設備指令》(WEEE)、日本有《廢舊小型電子產品等再資源化促進法》。近年數據顯示,歐美日的手機部件回收率都大於15%,也提供國內業者借鏡,例如以螢幕訊息通知民眾回收管道、廠商開立回收後個資刪除證明。
王嶽斌表示,草案的目的是要建立循環商業模式,暫不考慮讓業者繳交回收費用了事。草案限於法源不足,只能依《資源回收再利用法》要求業者提供回收及循環服務,未來「資源循環促進法」若能通過,就能進一步強制規範業者採用綠色設計,達到源頭減量。
中原大學環工系教授王雅玢也鼓勵現場手機業者,讓手機銷售和回收形成良性循環。王雅玢指出,手機回收比例對企業形象有幫助、也能提高企業ESG(企業永續發展)分數,關鍵在於創意行銷與溝通:「要怎麼轉變手機使用者觀念?怎麼讓民眾願意把手機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