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老人家問起,「naicow'ay ko puna iso?」(直譯「你的臍帶在那裡?」),意思是「你出生的地方在哪裡」。問候道出人呱呱墜地的地方,是大地,也是母體。而與大地母親的臍帶連結,指引著追本溯源的方向。2023年台灣文化博覽會正於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舉辦,林業署花蓮分署26日起展出「森川里海藝術創生計畫」成果。本次展覽以「與山生活」為題,要帶著民眾從部落生活溯源,看見豐濱鄉六個部落的「臍帶之地」。
以藝術行動轉譯部落文化 材料循環再利用兼顧生態保育
林業署保育組組長羅尤娟表示,與豐濱鄉的結緣起源於2010年,在港口部落推動的水梯田復育計畫。2016年花蓮分署循著里山倡議,將計畫從海岸線拓展到「森川里海」。近年林業署推動的國土生態綠網,花蓮豐濱鄉也正好坐落在保育軸帶上。
林業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表示,海岸山脈是阿美族、葛瑪蘭族和布農族的臍帶之地,孕育出深厚的文化。2018年節點共創團隊開啟「森川里海藝術創生計畫」,訪談耆老、記錄部落文化材料與使用方式,並透過書籍、繪本等形式轉譯傳承。
節點共創執行長蘇素敏分享,靜浦部落過去習慣使用五節芒作為家屋牆面,但隨著建材漸漸被水泥取代,族人不再整理森林。長大的樹木遮住陽光,使得五節芒慢慢消失。計畫內容透過藝術行動將材料再使用。當材料循環再利用時,森林資源也會被管理。她表示,「大家都以為我們在做藝術,但背後其實是一個兼顧生態與文化傳承的循環。」
計畫也以口述訪談作為基礎素材,記錄豐濱鄉的文化材料,並寫成《臍帶之地——豐濱地方文化材料圖誌》一、兩冊。第一冊講述的是磯崎、新社、復興、貓公、港口五個部落的文化材料與運用。第二冊新增靜浦部落,並以「與山生活」為主題,邀請漫畫家AMURO繪製十幅部落的時序圖,描繪族人與自然的日常互動。
四本繪本激盪出新火花 展覽將回到部落繼續創生
「森川里海藝術創生計畫」將藝術帶進部落,讓族人在藝術之中找到自身文化及與外界聯繫的方式,從中激盪新火花。藝術家王秀茹表示,自2020年開始便分別在新社、貓公、港口與靜浦部落聽耆老講述文化故事,並以此為題材與長輩一起畫出田間儀式、秀姑巒溪河運、苧麻織布、生死儀式等,至今共完成四本繪本。
節點共創專案企劃楊雅涵分享,復興部落今年提出學習刺繡的想法,於是族人與團隊使用環境中的植物,例如薯榔、福木、胭脂樹等植物,染出不同顏色與色階。最初使用開花後的福木進行植物染,染出來的黃色非常淺。改使用開花前的福木,卻發現染出飽滿的黃色。經過一番討論,大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因為開花後的福木耗盡養分所致。她笑著說,植物染雖然費工,但過程卻十分有趣。
本次展場也搭起一間小房子,透過屋外、屋內的空間轉換來傳達不同概念:屋外講述的是部落與外部藝術家的交流,屋內描述的則是部落的動能。黃群策表示,本次展覽將在10月移至豐濱鄉的貓公部落,繼續發揮創生動能。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