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櫟林王國 台東安朔殼斗科植物的消失警訊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失落的櫟林王國 台東安朔殼斗科植物的消失警訊

2023年10月25日
公視記者 林書帆 陳慶鍾 許中熹 柯金源

台灣有百分之六十的面積,覆蓋著森林,有生長在高海拔的針葉樹,也有低海拔闊葉林,殼斗科植物就是其中代表樹種之一。以殼斗科為主的森林,被稱為櫟林,大多分布低海拔地區,農業開墾與造林,已經所剩無幾。在台東達仁,有一片曾經遭受人為干擾的殼斗科森林,難得逐漸恢復成原始林樣貌,然而這片最後的櫟林,也面臨消失的危機……

灑下小米酒禮敬山神,一群植物愛好者與研究人員,準備進入位於台東東南區達仁鄉的一處山區。他們分別來自台灣生態學會、國際殼斗科協會等組織,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台灣獨特的殼斗科森林生態系。

中低海拔森林生態系的重要支柱:殼斗科植物


灰背櫟。

殼斗科這個名稱,來自於這一類植物的堅果,都有像是帽子一樣的殼斗,而且有著碗狀、杯狀等不同造型,甚至還有殼斗完全包覆堅果的種類。每當殼斗科植物開花、結果時,便是昆蟲採蜜、動物飽餐一頓的大好時機。像是台灣黑熊,就非常喜歡吃青剛櫟的果實。

依賴殼斗科生活的不僅是動物,也有植物會寄生在它們身上。研究寄生植物的邱少婷老師,這次跟台灣生態學會一起上山,就在一棵短尾葉石櫟附近,幸運地發現了幾棵剛開完花的台灣奴草。


開完花的台灣奴草。

台灣的兩種奴草都是特有種,而且都只寄生在殼斗科植物身上,當它們在開花時冒出地表,就像是一群圍在樹下跳舞的小人,因此又被稱為「櫟林中的仙環。」

會寄生在殼斗科身上的,還有各種真菌,其中包括松露這類高級食材。近年林業試驗所陸續在台灣發現了五種以上的新種松露,有許多就是分別寄生在不同的殼斗科植物身上。


2021年林業試驗所發現寄生在小西氏石櫟根部的新種白松露。

事實上國外已經有很多研究在討論,森林中的樹木會藉由根部的真菌網絡彼此溝通、或交換養分資源。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林政道說明,電影《阿凡達》靈魂之樹的概念,就是來自這方面的實際研究。不過對於整個殼斗科森林底下,會不會有類似的真菌網絡、又是如何運作,我們目前的所知還非常有限。

天時地利造就的櫟林王國


地形變化使台東東南區的氣候終年濕潤,讓來自華南、南亞和東南亞一帶的殼斗科的物種在這邊薈萃。

東南區森林中的殼斗科植物,有不少是在冰河時期從亞洲其他地區遷移到台灣,落腳在恆春半島,這是殼斗科物種的「天時」。而在「地利」方面,恆春半島西側以平原地形為主,有長達六個月的乾旱期,植被以耐旱的相思樹、欒樹為主,而在東側台東縣達仁鄉一帶,中央山脈的末端,在這裡從海拔三千公尺陡降一千五百多公尺,地形變化使得這裡的氣候終年濕潤。

生態學家陳玉峯說明:「寒冷的東北季風,碰到低海拔,掉了1500公尺的高熱溫度,(水氣凝結)就導致雲霧瀰漫,殼斗科植物來到台灣後,逐漸分化出特有種,根據台灣生態學會調查,達仁鄉安朔地區一帶有著驚人的殼斗科多樣性,堪稱是台灣的櫟林王國。陳玉峯說明,他們調查的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僅占台灣不到0.4%的面積,卻坐擁台灣45種殼斗科的26種,而且這26種之中,特有種高達11種。


台東達仁鄉的這片次生林,被學者譽為世界級殼斗森林,全台45種殼斗科這裡就占了26種,其中特有種高達11種。

殼斗科植物中的苦櫧屬與石櫟屬,是國外學者最感興趣的,因為這兩個屬的殼斗科植物只分布在亞洲,與廣泛分布在歐美溫帶國家的櫟屬相比,研究較為缺乏,但棲地又時常面臨開發壓力,從保育觀點來看,急需進一步了解它們的生存狀況。

土地使用分區複雜,森林因而面臨危機


巨大的烏來柯樹頭,見證過去伐木造林的歷史。

如今的東南區,雖然大致上是生長良好的森林,但在部分區域,仍可以觀察到人為開墾的痕跡,巨大的烏來柯樹頭,見證過去伐木造林的歷史。台灣生態學會理事楊國禎說明:「這片林地在1985年的航照圖上,可以看到它全部都被砍光光,現在已經全部又回復到次生林了。」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楊國禎指著那片曾經被砍光的森林說,現在已經全部又回復到次生林了。

楊國禎所指的伐木區域,當年是土地銀行因應紙漿生產需求,向國有財產署租地造林種植桉樹,但因桉樹不適應台灣的氣候,生長不良,最後因不符經濟效益而放棄生產,原生樹種才有機會恢復生機。

雖然部分森林得到復原的機會,但因為東南區的土地使用分區,混雜了林業用地與農牧用地,因此仍然可能再次遭到砍伐。根據台灣生態學會調查,安朔地區共有483公頃的櫟林急需保育,其中有100多公頃是國有財產署的農牧用地,兩百公頃是林業保育署的出租造林地,限於目前生態保育法規的欠缺,不論是在農牧用地或造林地,砍伐植物紅皮書中的瀕危物種本身,都無法可管。


東南區的土地使用分區,混雜了林業用地與農牧用地。


台灣生態學會調查時,發現一塊被用來造林的農牧用地,在反覆干擾之下,原本的殼斗科森林逐漸被草本植物或灌木取代。

大面積開墾危及櫟林生態系


近年達仁鄉安朔地區的櫟林,陸續遭到大面積開墾。

令人憂心的是,近年達仁鄉安朔地區的櫟林,就陸續遭到大面積開墾,遠遠望去,翠綠的山頭禿了好大一塊,讓人看得怵目驚心,來到一塊開墾地上,學者們馬上認出許多瀕危殼斗科樹種的殘骸,包括印度栲、灰背櫟、浸水營石櫟、加拉段石櫟等等。


在台灣的殼斗科植物中,加拉段石櫟是最晚被發現的特有種,1971年才由植物學家廖日京博士發表。

「尤其像是加拉段石櫟,這個地方就是它最主要的生育地,一旦遭到破壞,勢必會對它的族群產生非常大的威脅。」《台灣橡實家族圖鑑》作者林奐慶擔憂地說道。

國際殼斗科協會會員潘富哲強調,一種植物如果滅絕,很可能會連帶影響到其他生物。舉例來說,近年昆蟲學家都還有持續發現新種蝶類,例如1994年命名的夸父綠小灰蝶、2005年命名的高山鐵灰蝶、2009年的錦平折線灰蝶,幼蟲分別以台灣山毛櫸、高山櫟與栓皮櫟為寄主植物,它們全都是殼斗科樹種。「說不定就有一種還沒被發現的蝴蝶,只以加拉段石櫟為寄主植物,一旦這種植物滅絕了,就不只是這個東西沒有了。」


國際殼斗科協會會員調查殼斗科植物的生長狀況。

如何挽救珍貴櫟林,仍需各方協商

原來這塊被全面皆伐、準備種薑的土地,是國產署的農牧用地,依法可以做農業使用,但是大規模砍伐森林,讓當地居民非常擔心水土保持問題。2023年5月,台東縣政府農業處在縣議會答詢時表示,這塊國有地的承租人,去年就有違規超挖的紀錄,今年更有一筆土地越界開墾面積達兩倍以上,依照《水土保持法》第22條,國產署其實有權解約收回土地。


學者在開墾地上,發現許多瀕危殼斗科樹種的殘骸。


安朔地區櫟林面臨開發壓力。

國有財產署副署長王彩葉表示:「台東縣政府這邊有請承租人限期改正,那如果他沒有在期限內改正的話,當然就回到我們租約的約定,他有違反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法規,當然就是要終止租約,但是期限還沒有到。」

櫟林變薑田的爭議發生後,國產署在四月底宣布,暫停安朔地區的國有地出租,並且準備將62筆農牧用地移交給林業保育署。但國產署為了進行移交程序,直接請台東縣政府將農牧用地變更為林業用地,許多承租人事先並不知情,擔憂往後無法再務農。


從父親一輩開始到這裡開墾的李先生,擔憂被變更為林業用地後,無法再務農。

承租人李先生表示,自己的父親六十多年前就來到這裡開墾,還在這裡蓋了祖厝,他強調自己不認同大面積的開墾方式,也不反對要保護瀕危樹種:「我是希望把需要保護的地圈劃起來以後,留一些我們有開墾的地讓我們繼續耕作,這是最主要的訴求。」

對於承租人的訴求,國產署僅表示會盡力宣導,希望他們改訂造林租約。另一方面,這些土地移交給林業保育署後,如何平衡承租人的權益與保育需求,還需要各方協商。

林業保育署台東分署長吳昌祐承諾,只要這些土地回到林業保育署的管轄範圍內,原則上都會受到保護,如果需要限制林農伐採,也會提供補償,「或是輔導林農轉型成瀕危物種的育苗者,一樣會有相對應的收入,這其實在我們林業多元輔導方案裡面,都有相對應的一些資源可以去運用,但是這個當然就要看大家對於這個事情的看法怎麼樣,以及承租林農有沒有意願來參與這樣的工作。」


林保署計畫輔導農民轉型成為瀕危物種的育苗者,就能兼顧保育與民眾生計。

安朔櫟林遭大面積開墾種薑的問題,到今年十月底已經過半年,台灣生態學會成員觀察到周遭尚存的殼斗科森林,已經出現生長不佳的跡象,或許是因為土地大面積裸露,影響保水能力。然而這幾塊土地因為仍有先前簽訂的耕地租約,未來是否能順利移交給林業保育署、啟動復育工作,至今仍是未知數。

保留森林,同時也保留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台東縣大武鄉居民黃月葉,收集許多當地的蘭花與蕨類,提供遊客體驗課程與解說導覽。

其實櫟林若是能被保留下來,或許能夠提供當地更多發展的可能性。黃月葉的家鄉台東大武,緊鄰著櫟林王國的核心達仁鄉,因此對這片山林也相當熟悉。他觀察到許多蘭花、蕨類因為森林砍伐而消失,因此慢慢將它們從伐木區撿回來繁殖,逐漸累積成一座植物園,提供遊客解說導覽課程。

黃月葉感嘆:「你把一棵樹砍掉,附生植物全都沒了,誰了解到它在樹上開花是這麼漂亮。」他認為如果盡可能保留森林,發展林下經濟,或許可以兼顧居民生計與保育需求。

在達仁鄉與大武鄉一帶,由於森林植被大致維持良好,提供多樣化的蜜源植物,野蜂採集這些蜜源後,會產出有別於市面常見單一蜜源風味的「森林蜜」,部分當地居民會採集野蜂蜜販售。家住大武的陳志明與陳雅涵,幾年前開始嘗試林下養蜂,為了減輕對野蜂族群的影響,自行養蜂採蜜。


家住大武的陳志明與陳雅涵,幾年前開始嘗試林下養蜂。

陳雅涵坦言,林下養蜂雖然大多是小規模養殖,不容易成為主要收入,但如果搭配豐富的森林生態,發展觀光、導覽活動,仍然是一項具有潛力的產業,而這一切都取決於周遭森林的完整性。

陳玉峯強調,東南區森林的價值,不僅是國土保安與物種多樣性等等,以它在全球殼斗科森林生態系的獨特性,不論在學術研究或發展觀光,都具有另類外交的潛力。


生態學家陳玉峯認為台灣東南區森林在全球殼斗科森林生態系的獨特性,不論是學術研究或發展觀光,都具有發展潛力。

自從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台灣的保育意識,三十多年來已經進步許多,但東南區面對的問題,反映出我們對於低海拔森林生態系缺乏了解,以及土地使用分區的不合時宜,期望政府與民間能持續合作找出解決方案,別讓這片珍貴的櫟林,成為失落的王國。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失落的櫟林王國|台東安朔殼斗科植物的消失警訊】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