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
國道驚見水鹿遭撞斃 初判人工飼養載運掉落車外
一輛自小客車10月31日晚間途經國道3號台南關廟路段撞到一頭水鹿,水鹿當場死亡,飽受驚嚇的女駕駛受傷送醫,農業部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以鹿茸生長型態研判,初步推測命喪國道的水鹿應是人工繁殖飼養,可能在載運過程中掉落。嘉義分署表示,目前台灣人工飼養繁殖場眾多,案發現場非野生台灣水鹿棲息環境,若是人工繁殖水鹿,未在野生動物保育法權責範圍內。(中央社報導)
龍崎剛斷奶穿山甲疑遭野狗咬斷尾巴 送屏科大救治
台南市龍崎區牛埔惡地地質公園穿山甲出沒頻繁,10月24日及30日已一死一傷,當地居民11月1日晚上又發現一隻穿山甲尾巴疑遭遊蕩犬咬斷一截,通報後送往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救治。台南社大監測顯示,當地近兩年來野狗入鏡次數增多,野生動物紀錄影像減少,可能和野狗數量已達群聚問題,導致野生動物棲地受到壓迫有關。台南市動保處表示,今(2023)年已在龍崎捕捉60隻,結紮後無問題犬隻原地安置。(中央社、中央社報導)
亞洲第一 鹿林山測站獲NASA認證助大氣監測校準
鹿林山測站位於嘉義與南投交界,長期以來協助NASA進行大氣監測,2日正式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經過NASA認證的大氣監測站,未來鹿林山測站將協助東南亞國家大氣監測校準驗證。環境部長薛富盛指出,氣膠自動觀測網亞太檢校訓練中心成立,可協助東南亞國家校準太陽光度計,以觀測氣膠光學厚度瞭解大氣氣膠分布,有助於掌握區域性氣膠變化及境外影響情形。(中央社報導)
議員批中市一般廢棄物回收率六都倒數第二 環保局長訂改善目標
台中市每日生產垃圾量約2340公噸,國民黨中市議員朱暖英2日在市議會表示,現有運作的3座焚化爐,每日垃圾處理焚化量卻只有2053公噸,每天都會堆積287公噸的短差,而根據保署資料,去(2022)年六都一般廢棄物回收率,中市有61.09%,回收率六都倒數第二,要求環保局要有作為;環保局長陳宏益表示,目前的回收率大概有60%,會請各個區隊能夠以減少10%的垃圾量做為目標。(自由時報報導)
口湖2500公頃種電區 雲縣府修正發展方向
雲林台17線以西3000多公頃農地被中央畫為低地力區發展綠能,其中2500公頃位在口湖鄉,有議員昨天質詢質疑低地力、又擬種電,要求縣府規畫產業園區推動地方發展;縣長張麗善指出,縣府成立專案工作小組,修正綠能發展方向,也規畫推動萡子寮水產精品加值園區扶植產業,活絡產業經濟。(聯合報報導)
爭取G7資助 印尼訂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達44%
「公正能源轉型夥伴關係」(JETP)是由七大工業國集團(G7)成員、多邊開發銀行和私人貸款機構提供股權投資、補助和優惠貸款的融資計畫,目的是幫開發中國家的能源部門轉向潔淨能源。印尼根據JETP公布的一項計畫,目標是2030年將電力系統的碳排削減至2億5000萬公噸,並將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提高至44%,以爭取G7資助減碳,盼能爭取到200億美元資金。(中央社報導)
日本第3波核處理水排海 擬2024年排放第4波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以下簡稱東電)2日將福島第一核電廠約7800噸的第3波「核處理水」排入海中,相關作業將持續至20日。第4波核處理水擬於明(2024)年新年後排海。根據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東電1日已確認經過海水稀釋的第3波核處理水含氚濃度,低於計畫所定的每公升未滿1500貝克標準,2日上午判斷海象無虞,開始排放第3波核處理水入海,排放量與第1、第2波一樣約7800噸。(中央社報導)
風暴夏蘭襲西歐強風破紀錄 已知7死、法國120萬戶停電
風暴「夏蘭」(Ciaran)2日挾帶時速200公里(相當於台灣氣象署使用蒲福風級16級)的創紀錄強風襲擊西歐,造成7人死亡,還引發洪水、停電並嚴重干擾交通。時速200公里陣風。據法新社報導,夏蘭肆虐法國西北沿岸,約有120萬戶停電,大部分停電戶今天仍無電可用。(中央社報導)
俄羅斯撤銷「全面禁止核試條約」批准 蒲亭簽署完成立法
俄羅斯總統蒲亭2日簽署法案,正式撤銷對「全面禁止核子試爆條約」的批准。他表示,此舉的目的是確保莫斯科與華府步調一致。路透社報導,俄羅斯當局表示,除非美國率先恢復核試爆,否則莫斯科不會跟進,並強調撤銷對「全面禁止核子試爆條約」(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的批准並未改變俄國的核態勢,也不會改變莫斯科分享核活動相關資訊的做法。(中央社報導)
中國致力降低二氧化硫抗空污 研究指減少排放恐促暖化
北京一到秋冬就容易遇到嚴重霧霾,中國從2014年就對空氣污染宣戰,大幅降低二氧化硫,也就是霧霾主要成分的排放量。不過最近德州農工大學大氣科學系徐洋洋表示,「透過淘汰燃煤發電廠、在工廠上加脫硫裝置來改善空氣品質,實際上讓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惡化。」指出二氧化硫的減少有可能反而導致地球升溫更嚴重,進一步造成極端氣候的發生。科學家認為,二氧化硫就像一層有毒的防護罩,把它移除之後反而引發更兇猛的熱浪,比溫室氣體導致的升溫情況還要明顯。(公視新聞網報導)
※編輯室另策劃2023年熱浪事件整理,頁面每日更新,詳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