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琵抵嘉 廢曬鹽田新生命 攜手守護候鳥的天堂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黑琵抵嘉 廢曬鹽田新生命 攜手守護候鳥的天堂

2023年11月10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采緹 嘉義報導

嘉義布袋濕地一直以來都是候鳥遷移的重要中繼站,吸引著無數的鳥類在這裡停留,但同時也面臨著環境變遷和人為活動的威脅。為了守護這片寶貴的自然資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簡稱環資)和MERRELL攜手合作,於10月28日舉辦了一場生態工作假期活動,邀請民眾一同守護濕地的未來。


蔡福昌老師為志工們說明嘉義布袋濕地白水湖壽島與嘉義布袋濕地變遷。攝影:孫采緹

昔日曬鹽的重鎮,如今成為候鳥過境的天堂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蔡福昌,為23位來自不同地區的志工說明當地產業及布袋濕地的變遷。布袋濕地曾是曬鹽的重要場所,但隨著產業結構的轉變、地層下陷、沿海內海化等挑戰,布袋的風光逐漸消失。

2001年,布袋鹽場關閉,結束了長達218年的曬鹽歷史。大面積的鹽場荒廢後,經過多年雨水沖蝕淡化,成為了鹽灘(濕)地,不再具備產鹽功能,曾經的鹽田在多年的雨水沖蝕後,轉變成了一個重要的濕地,不僅是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也是候鳥遷移的中繼站。2007年,布袋濕地被內政部營建署評定為國家級重要濕地,其中包括一級保育類動物黑面琵鷺等多種珍貴的生態資源。這使得濕地的保護變得至關重要,需要降低人為擾動,並為鳥類提供適合的棲息環境。

走訪白水湖壽島當日,布袋濕地正逢海水漲潮而無法走入海水中的道路,但這並沒有阻止志工探訪當地的歷史和現況,踏進在被海水淹過的馬路上,我們聽著布袋沿岸的過往變遷,感受著地層下陷、沿海內海化、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這裡曾是漁民的生活場所,如今卻在海水的侵蝕下逐漸消失,這樣的變化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大自然的力量與脆弱。


志工與環資工作人員於嘉義布袋濕地白水湖壽島合影。攝影:孫采緹

瞭解鹽田歷史後,大家來到白水湖蚵學家,體驗「一日蚵農」的辛勞,透過青蚵嫂專業的解說,與大家分享蚵的四種養殖方式:插枝式、垂吊式、平掛式、浮棚式,透過解說了解到,前三者皆是養在潮間帶,退潮時可固定曝晒陽光,因此扁蟲危害較少;而「浮棚式」為長期泡在深海中,營養豐富,因此長得快又肥美。參與者在這當中瞭解到,蚵是如何中和土壤的酸鹼度以及如何為樹木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與幫助。


志工們至白水湖蚵學家,透過青蚵嫂的解說認識蚵的養殖方式。攝影:孫采緹

在青蚵嫂的帶領下,志工們親手體驗如何將蚵作為天然的資材,志工分成三組當起「一日蚵農」,體驗「蚵殼穿孔」、「綁蚵殼」、「開蚵殼」,過程志工們體會到蚵農的辛苦與不易,也開始思考當這些勞力工作只能換取微薄經費時,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幫助蚵農們。


志工們體驗「蚵殼穿孔」、「綁蚵殼」、「開蚵殼」。攝影:孫采緹

布袋濕地公園 為候鳥打造棲息中繼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志工在蔡福昌老師的帶領下,於布袋濕地公園的步道旁種下了一排防風林帶。這片重要濕地為黑腹燕鷗、東方環頸鴴、黑面琵鷺等候鳥提供了安全的棲息空間,不僅僅可以守護候鳥,還可以幫助他們在濕地中找到安全的空間。志工們克服了陌生工具和工作技巧的障礙,從鏟出約50公分的坑洞,在底層墊上蚵殼後填上薄土,植入木麻黃樹苗,用麻繩和竹竿固定樹苗,最後鋪上乾草保持水分。透過彼此合作,一同種下了55棵木麻黃。


志工們親手種下一棵屬於自己的樹。攝影:孫采緹

在夕陽的餘暉下,志工們彼此分享親手植樹的心得,許多邱姓志工表示身為家服員的他認為子活動非常有意義,令她十分喜歡並告訴我們,若未來有機會他會帶著他的孩子來到這裡看看今年種下的樹苗,而她因著這次的植樹活動會繼續關注布袋濕地的變遷!

來自韓國的Youtuber金姓志工說:「他的目標是在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種一棵樹,今天雖然種植的過程辛苦,但能為環境付出自己的勞動,覺得相當值得,他會永遠記住這一天跟這份感動。」


韓國金姓志工同時是一位 Youtuber,透過心得時間與大家分享自己的願望。攝影:孫采緹

本場活動志工們不僅種下了樹苗,還在心中種下了對環境的關懷和對布袋濕地的承諾。希望自己親手種下的小樹,後能夠茁壯成長,成為鳥類的家園,保留下台灣雲嘉南地區最壯闊的生態景觀。


MERRELLX環資 嘉義布袋生態工作假期合影。攝影:孫采緹

本次活動展現了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實踐,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有的是MERRELL員工,有的是居家服務員,有的是從韓國來的Youtuber,大家因著共同的目標——為候鳥打造一個遷移的中繼站聚在一起。儘管背景迥異,但志工們在活動中找到了共鳴,彼此交流、合作,共同為嘉義布袋的生態環境盡一份心力,也看到志工和企業攜手守護候鳥的決心,看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