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發展低碳稻米 卻讓農戶左右為難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越南發展低碳稻米 卻讓農戶左右為難

2023年12月22日
轉載自中外對話;阮蘭(自由職業記者,常駐胡志明市,曾為《南華早報》、《衛報》以及《Mongabay》、《Rest of World》等媒體撰文);翻譯:子明
世界銀行支持的一個項目因成本高、回報低而受到稻農批評。項目計劃開展的第二階段工作能否挽救事態? 

越南永續農業改革計畫想要取代原本大水漫灌的稻米種植方式,因為這些種植方式會產生大量甲烷。圖片來源:Godong(Alamy)

家住越南南部的65歲農民陳成七(音譯,Trần Thanh Bảy)已經在期待著他的下一次稻米收成。時值8月,位於胡志明市和湄公河三角洲之間的隆安省(Long An)新盛(Tân Thạnh)地區的最後一季收成剛剛結束。陳成七坐在院子裡,分享他種植稻米的過程。他每天4點30分起床檢查稻田情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勤勤懇懇地尋找蟲害,以確保及時噴灑殺蟲劑或者化肥。

之所以必須如此細心照顧,是因為這並非常規的水稻種植方式。身為晃嘉(Hoàng Gia)農業合作社一員的陳成七種植的是一種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水稻品種。

2018年,陳成七還是阮山(Nguyễn Sơn)村的村長。那一年,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的官員找到他,向他介紹了越南永續農業改革計畫(Vietnam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Project,簡稱VnSAT)。該專案注重環境效益,在提高產量和品質的同時,降低水稻種植甲烷排放量高,這個讓人頭疼的難題。對於陳成七來說,水稻新品種的一些潛在優點,如減少排放和培育成本,以及為當地人免費提供科學知識等,都頗具吸引力。

受到啟發的陳成七於2019年號召阮山的農民參加到專案中。自2015年VnSAT項目推出以來,同塔(Đồng Tháp)和隆安省已經有超過15萬農民加入。

但加入專案幾年後,陳成七與很多參與者一樣滿懷失望。他們經歷了成本高、收益不及預期等問題,並認為項目資金管理不善。

稻田甲烷排放的解決方案

起初,VnSAT項目2015年至2022年的經營預算為3.01億美元(約合7.3萬億越南盾),由越南政府與世界銀行之間的農業發展信貸協議專案提供資金。越南農業部具體負責VnSAT專案的實施,每個省份加入VnSAT的時間各不相同,這意味著有些像隆安這樣的省份很晚才加入這個為期七年的項目。

VnSAT的目標是通過支援永續水稻種植和咖啡生產,調整越南的農業結構。其中水稻部分的任務是努力讓農民瞭解農業減排技術,改變水稻耕種方式,並發展必要的基礎設施。

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最大的稻米產區,種植面積約150萬公頃,相當於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2%左右。相應地,水稻種植造成的甲烷排放占越南農業甲烷排放量的50%,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5%。

這些排放來自多個管道。湄公河三角洲地區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不包括灌溉管理;當水溝裡的水流近梯田時,農民一般會用水泵將水直接抽進田裡。這意味著稻田總是被積水覆蓋,這為甲烷的產生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過量使用化肥導致另一種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N₂O)的排放。水稻收割完之後,農民通常通過焚燒的方式清理田地,進一步造成溫室氣體排放。

農戶通過VnSAT項目的培訓學到了兩項水稻種植技術,分別為「一要五減」(One Must, Five Reductions,簡稱1M5R)和「三減三得」(Three Reductions, Three Gains,簡稱3R3G)。由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IRRI)開發的這兩項技術旨在提升水稻品質,同時改善農民和稻田的健康狀況。

所謂「一要五減」是指「要」使用經過認證的種子,從而「減少」種子、化肥、農藥和水的使用量以及收穫後的損失。只使用經過認證的高品質種子能保證稻種的健康和品質;種子播種量減少也可以盡可能降低植株之間的競爭。「三減三得」指的是「減少」種子、氮肥和農藥的使用,從而「獲得」生產成本降低、農民健康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收益。為保護作物和土壤健康,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這兩項技術僅使用有機肥料,並通過減少灌溉節約水源,同時最大程度降低甲烷排放,讓植株更加耐旱。

受氣候變化以及湄公河流域水壩建設的影響,湄公河三角洲水資源短缺問題嚴重。這種情況下,減少灌溉用水尤其重要,而水稻種植過程中節約下來的水資源可以用來滿足其他農業需要。

根據VnSAT和世界銀行農業競爭力專案(Agriculture Competitiveness Project,簡稱ACP)整理的結果,僅「一要五減」便或可使水稻增產大約5%到8%。由於稻田使用的種子、化肥和農藥減少,生產成本可降低22%,與此同時收益可以增加29%到67%。


越南中部會安(Hoi An),一位稻農收完稻子後焚燒田裡的稻梗。圖片來源:Thomas Levine(Alamy)

經濟挑戰

不過同塔和隆安的很多農民卻反映說,他們並沒有取得這樣的效果。同塔省三農縣(Tam Nông)先強(音譯,Tiến Cường)稻農合作社的農戶發現,IRRI的技術比傳統方法更需要技巧和照料。「農民必須更加賣力,因為必須更頻繁地去稻田中檢查植株的健康狀況。」先強合作社的負責人阮文齋(音譯,Nguyễn Văn Trãi)說道。

另外,阮文齋表示,如此辛苦勞作所得的收穫卻不能令人滿意:「我們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我們稻米的收購價格卻與傳統方式種植的稻米一樣。」

陳成七提到,儘管這種水稻新品種的種植成本更高,但VnSAT卻不曾提供任何價格保證。陳成七表示,這讓農民感到不安,尤其是因為大米市場波動很大。「我們希望項目方能夠大概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採用新的種植技術,可以賣出多少錢。」

對於先強和晃嘉這兩個合作社的農戶來說,IRRI的方法並未大幅降低成本。「有機農藥的成本比傳統農藥還高。」阮文齋解釋說:「投入成本或許因為種子數量減少而降低,但更花功夫了。收成最多與傳統種植方法的持平。」

另一方面,項目也確實帶來了一些好處。培訓期間,VnSAT的官員們會教農民識別影響收成的病蟲害,以及針對性的農藥。阮文齋說:「從前,農民們不懂稻田病蟲害,經常同時使用四五種農藥。農藥用的越多,花錢就越多。」

陳成七表示,參與專案的農戶贊同專案的目標:「我們明白這些技術對環境有好處。但是,我們每天辛苦勞作就是為了生活,因此更看重經濟方面的收益。」

中外對話採訪了芹苴大學(Can Tho University)湄公河三角洲氣候變化研究院的副主任黎英俊(音譯,Lê Anh Tuấn)。黎英俊表示,VnSAT推廣的IRRI種植技術可以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它們需要時間和規模才能取得成效:「只有同時放棄傳統種植技術,新的種植技術才有意義。只有堅持大範圍長期採用新的種植技術,才能取得最佳的減排效果。」 

但VnSAT要求的時間和成本,意味著一些農戶只能部分採用VnSAT推廣的技術。例如,中外對話採訪的先強合作社的一位名叫「勇」(Dũng)的農民表示,他減少了種子用量和灌溉,但仍使用化學農藥和化肥,因為它們更便宜。

這種妥協可能會抹殺該項目的減排收益,因為化肥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關鍵來源。2022年的研究顯示,2018年人工合成氮肥造成的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以上,相當於這一年的全球航空業排放總量。

資金管理不善

VnSAT專案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支援水稻種植基礎設施的建設,採用的方式是促進私營部門對高品質大米加工技術和設備、以及生產和銷售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

但VnSAT資助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卻受到農業社區的批評,稱其標準低、不實用。

例如,陳成七家門前的一條4.5公里長的道路就是2021年VnSAT出資建設的。設計這條道路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運送稻米,但如今這條路已經歷經多次修繕。與此同時,他家旁邊的一座同樣建於2021年的橋也已經生出了裂痕。陳成七說:「這很危險。社區要求對橋進行維修,但至今仍未徹底修好,真是浪費社會資源。」

VnSAT利用自己的預算出資修建專用設施。一般來說,項目出資後尋找投資者——比如私營企業或者農業合作社——來接管設施的維護和擴建。比如,2015年先強農業合作社投資建設了一座乾燥和儲存廠,這座工廠就是由VnSAT發起建立的。

然而,這座工廠後來廢棄了。合作社在這一專案中投入了超過65萬美元,還為此撤出了其他農業項目的資金。工廠落成後,先強發現,客戶更願意在收割後立即收購稻米,這樣就能自己掌控米的品質;很快,儲存工廠就成了累贅。阮文齋表示:「這種缺乏先見之明的情況給合作社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先強合作社此後每年都要蒙受數十萬美元的損失。

2022年VnSAT還為隆安的仁和立農業社區(音譯,Nhơn Hòa Lập)修建了一座造價15萬美元的抽水站。因為用處不大,並且投資者也對它不感興趣,這座抽水站也被廢棄。

這類基礎設施項目因早期缺少當地社區的參與而受到批評。晃嘉合作社的一位不願具名的成員表示:「抽水站專案在沒有徵求當地居民意見的情況下開始施工,因此竣工後沒有人用。」

今後的建議

2023年3月,越南農業部提出了VnSAT 第二階段計畫,目標是到2030年在100萬公頃土地上引種優質水稻。世界銀行已表示有興趣與越南私人銀行聯合成立一個2000萬美元的撥款專案,從而為農民提供必要的貸款。

但專案目前的參與者在接受中外對話採訪時表示,未來的專案要想讓農民買帳,還需要做出很大的改進。談到優化基礎設施規劃時,阮文齋表示:「中央政府必須與地方當局密切合作,瞭解需要投資什麼,以及如何投資才有效。」

阮文齋補充說,VnSAT應當與商業機構建立「牢固的聯繫」以確保其水稻新品種被廣大消費者接受——農民需要知道,他們的產品可以賣給誰、可以賣多少錢。

目前,先強合作社將稻米出售給小型貿易商,後者隨後將其轉售給大公司。阮文齋建議VnSAT擴大產量,這樣一來先強就更容易洽談更大的訂單,將產品直接賣給大企業。他說:「減排稻米本身產量太小,不能廣泛面向消費者,企業缺乏溢價收購的動機。」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為VnSAT稻米建立認證制度。越南南部主要廠商Vinarice的負責人陳方南(音譯,Trần Phương Nam)表示:「我們願意付更高的價格。」不過,這或許需要協力廠商的批准和認證。「我們需要知道稻米的原產地和生產過程,以確定最終產品的價值。」陳方南說。

儘管VnSAT項目遇到了一些挫折,但陳成七仍然對明年獲得更好的收成和更有保障的價格抱有希望。他還預期,如果項目第二階段落地,他的米就可以賣出更好的價格。與阮文齋一樣,陳成七希望項目方將來可以多聽取當地社區的意見:「VnSAT應當事先在農民中間進行調研,瞭解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世界銀行尚未回應中外對話的採訪請求。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中外對話,原文標題〈越南發展低碳稻米,卻讓農戶左右為難〉。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