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3月底,一個清冷而乾燥的春天,我登上一個扁柏原始森林的樹冠層,原本應該是一葉蘭繁花似錦的空中花園,卻不知怎麼的靜悄悄,撥開乾乾的苔蘚一看,肥嘟嘟的球莖都還在睡呢!完全沒有甦醒的跡象,一直到4月中來了幾場雨,一葉蘭才舒展花芽與新葉,懶洋洋地開花,花況大概只有2022年的一半不到,接著來到酷夏。
今年的夏天雖然打破過去幾年的異相,終於有颱風登陸台灣,但9月的海葵與10月的小犬颱風皆從島嶼南方登陸,在東北部的森林反而是背風面,短暫幾天的焚風把森林吹的乾巴巴,把僅有少量結實的一葉蘭果莢也刮落了。
像這樣偏離過往紀錄的極端氣候,在地球氣候暖化的未來中,頻率將會不斷增加,而我們除了節能減碳,努力邁向淨零社會,還能做哪些事來幫助森林生態系呢?
長期在森林中觀察的筆者,最近有些想法想跟大家分享,先說結論:
保護森林或城鄉區域中的大樹,是對抗氣候變遷效益最高的保育策略。
怎麼說呢?
樹木靠著葉片的蒸散作用與呼吸作用,有著控制微氣候的能力,所以在大樹的附近,除了夏天比較涼爽,冬季嚴寒的時候其實也能保溫,筆者在棲蘭的樹冠層相機便記錄到,當地表仍有積雪時,樹冠層的積雪其實已經融化了。
也就是說,大樹猶如一個具有智能溫濕控制功能的太陽能溫室,尤其是越大越老的樹,樹冠層累積了許多腐植質與無脊椎動物和微生物,複雜的枝葉系統越能緩衝外界劇烈的天氣變化,所以能夠庇護住在樹冠層,以及大樹周遭的生物。
筆者這些年發現在保護區內森林地表的一葉蘭族群量縮小,但樹冠層仍保有一定數量的族群,推測可能是樹冠層維持穩定微氣候的原因。
此外筆者在福山植物園針對25年前的附生植物移除試驗樣區複查發現,由於這幾年東北區的森林漸趨乾旱(乾熱的夏季與減少的颱風),以及2016年的霸王級寒流降雪事件,許多附生植物在25年後消失,整個森林胸徑介於10~20公分的小樹減少了40%的個體,但超過50公分以上的大樹則幾乎都健在,樹冠層的附生植物恢復狀況也十分良好,顯示若能對森林中少數的大樹進行額外的保育工作,對附生植物族群的多樣性則有正面的效應。
其實筆者這幾年在探勘巨木的過程中便發現,越大的樹,其樹冠層的生物越豐富,而且並不一定要在原始森林,在中南美洲的研究便發現,在咖啡園中如果能夠保存一兩棵大樹,便足以保育當地足夠的附生植物物種,且能成為傳遞種源到附近森林的方舟。
這艘方舟好處多多,除了不需要用電,也能夠在咖啡園裡維持穩定的微氣候,保持水土,維持土壤健康,一棵大樹不只是一個獨立生態系,還能庇蔭周圍的生態系。舉例來說,筆者在阿里山茶園旁的紅楠大樹上,不但看到繁茂的鳳蘭,樹洞裡還棲息著台灣鈍頭蛇,誰能想到茶園邊一棵不起眼的大樹,卻是許多珍貴生物的家呢?
一棵胸圍不到1公尺,年紀不到100年的樹,尚且能發揮這麼重要的生態功能,那更不用說「找樹的人」這些年所探勘的近千年巨木了,更有些動植物,必須利用一定尺寸以上的大樹才能生存,可以說每棵巨木都是一個巨大的方舟,庇護著森林生態系裡的動植物,帶領著眾多生靈安全駛向氣候災難不確定的未來。
不過比較遺憾的是,隨著攀樹技術的推廣,人類的貪婪也入侵森林樹冠層,時有所聞過去長在樹冠層高處的稀有植物,被不肖攀樹人所採摘販賣,雖然仍有許多深山野嶺的大樹倖免於難,同為攀樹人的筆者仍不禁對此風氣感到痛心無比。
雖說大樹本身對生長其上的生物猶如一條安穩的方舟,但我們也發現在極端氣候頻傳的時代,暴雨與山崩、乾旱,可能也會造成巨木的生存危機,找樹的人團隊發現在過去10年間,有許多巨木因為不明原因消失了,死亡率將近4%,可說是一個不得不令人注意的警訊。
而我們一般民眾在明瞭大樹方舟的重要性之後,除了力行節能減碳的環保生活,期望能減緩氣候變遷的步伐,還能更積極的做些什麼呢? 那就是——
城鄉老樹的保護。
事實上除了在台灣的山林裡有許多原始巨木以外,我們生活的城鄉區域,也有許多大樹,有些樹齡甚至超過200~300年,這些大樹除了能夠調節都市的熱島效應,也能夠庇蔭在都會區的許多野生物,筆者常在城鄉區域常見樹木虐待事件,譬如說在樹下堆積垃圾或填置混凝土,施作的民眾可能覺得這不過是30~40年的樹,但要知道一棵100年的老樹也是從小樹長成的,砍掉一棵50歲的樹,就必須再等50年才有一棵一樣的樹,所以每棵樹都值得我們來珍惜。
期望我們的島未來能佈滿大樹方舟。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