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三部曲之二:湖山水庫,鸕鶿生了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鸕鶿三部曲之二:湖山水庫,鸕鶿生了

2024年02月06日
公視記者 陳佳利 陳慶鍾

照片提供:林文隆

船緩緩向前滑行,平靜湖面多了水的波紋,空氣中多了馬達的聲音,挺立的枯樹上,鸕鶿以枯枝搭起的鳥巢裡,原本睡著的寶寶被驚醒了,親鳥也受到驚嚇飛離,這景象不尋常。鸕鶿是冬候鳥,原本不會在台灣繁殖,但2023年,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的研究人員,在湖山水庫發現國內第一筆鸕鶿群體繁殖紀錄,這不同以往的繁殖行為,代表著什麼樣的生態意義?

這裡是2016年完工啟用的湖山水庫,肩負雲林地區民生用水的重任。鸕鶿能在此繁殖,是因為這裡採取了很嚴格的管理模式。在水庫誕生前,這一帶擁有珍貴的低海拔森林生態,原本是稀有的八色鳥棲息熱點,在當年引起極大生態爭議,在高度爭議中,最後開發單位承諾以兩億元經費進行生態保育措施,並且不開放觀光,才通過環評。

搶救一隻雛鳥和一顆蛋的育雛挑戰


研究人員發現鸕鶿習慣把巢築在離水面8公尺高的地方,但牠們不知道湖山水庫的水位會變化。照片提供: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落成啟用七年多了,原本的野生動物失去一片棲地,水域的部分,從低海拔森林變成湖泊型態,吸引了不同的野生動物前來。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承接湖山水庫管理中心委任的生態調查工作,在2023年春天首次發現鸕鶿築巢,這是國內第一筆鸕鶿群體繁殖紀錄,但這次育雛不太順利。

研究人員發現鸕鶿習慣把巢築在離水面8公尺高的地方,但牠們不知道湖山水庫的水位是會變化的。擔心鳥巢被淹,研究人員在6月初緊急搶救了一隻雛鳥和一顆蛋,當蛋順利孵化,兩隻鸕鶿寶寶讓研究人員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育雛大挑戰。


搶救鸕鶿寶寶,讓研究人員得到近距離觀察鸕鶿的機會。照片提供: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鸕鶿寶寶食量非常大,可以吃下和自己體重一樣重的魚,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還曾因此號召網友一起釣魚來供應,但網友辛苦一整天釣到的魚,鸕鶿寶寶經常是一餐就吃光光,幸好後來找到一家願意幫忙的錦鯉場,才克服了糧食危機。後來學會還特地租了一個魚池,訓練鸕鶿寶寶自己抓魚吃。


尖尖的嘴喙與特殊的羽毛,是鸕鶿成為捕魚高手的關鍵。 照片提供:林文隆

隨著牠們羽翼漸豐,研究人員觀察到,鸕鶿在水下捕魚的先天優勢,尾羽像舵,左右腳像船槳,突進速度非常快,一次潛水時間大約30秒,靈活又迅速地往石頭縫去尋找魚蝦。

照養兩個月,羽毛長齊,也能成功覓食,是時候帶牠們回湖山水庫了。

國內第一筆群體繁殖紀錄 鸕鶿是否成為留鳥的關鍵


研究人員帶鸕鶿寶寶回到湖山水庫。照片提供: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8月,兩隻寶寶順利歸隊,沒想到9月,研究人員發現鸕鶿家族在另一個水域的枯樹上築了新巢,打算再接再厲。林文隆說,「牠們在春天築了四巢,最大兩巢是成功的,最後兩巢是失敗的,牠就補兩巢,湖山水庫的環境,提供牠們敗部復活的機會。」

12月上旬,第二批的6隻鸕鶿寶寶順利離巢,目前有26隻鸕鶿住在湖山水庫,牠們會到取水口的引水道覓食,因為那邊的水溶氧量比較高,魚會在那邊上溯。當其他鸕鶿必須飛行兩千多公里往返,這群鸕鶿省下了遷徙的體力,林文隆推測,這是牠們有能力在一年內進行兩次繁殖的原因。


鸕鶿在台灣的繁殖紀錄,讓專家學者關注牠們是否從候鳥轉變成留鳥。照片提供: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2021年,鰲鼓濕地曾有一對鸕鶿繁殖;2023年,湖山水庫的群體繁殖,是決定鸕鶿是否成為留鳥的關鍵。枯樹挺立在碧綠湖水中,鸕鶿育雛的身影有著先行者的孤勇與堅強,牠們的調適策略會成功嗎?我們將持續追蹤。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鸕鶿三部曲之二|湖山水庫 鸕鶿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