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萬大重建春節前開園 入園遇見彩虹橋展現部落韌性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奧萬大重建春節前開園 入園遇見彩虹橋展現部落韌性

2024年02月05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歷經卡努颱風及強降雨侵襲,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休園重建後,於寒假中、農曆春節前開園了。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與當地部落特地在入園前的一段路基,以代表不同族群的繽紛色彩彩繪,命名為「遇見彩虹橋」,吸引不少遊客駐足拍照留念。部落期許以彩虹橋引導遊客認識周遭環境,並透過在地消費,支持山村綠色經濟。


彩虹橋上繽紛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族群。圖片來源: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

攜手部落共同重建 奧萬大彩虹橋重現泛泰雅族夢幻聖地

去(2023)年8月間的卡努颱風伴隨季風環流帶來劇烈降雨,使得南投縣仁愛鄉土石流災情頻傳,道路坍方、大規模停水、停電與電信基地台受損等,廬山、奧萬大及多個原鄉部落頓成孤島,救災應變及後續重建考驗部落及相關部門。在農委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與奧萬大周邊部落不間斷合作下,不僅重建進度順利,奧萬大森林遊樂區也重新開園了。

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育樂科長林國彰表示,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周邊有親愛村、萬豐村及法治村,親愛村為泰雅族及賽德克族,萬豐村、法治村為布農族卓社群,三村五部落不僅有豐沛的自然景觀,更富含多元的原住民文化特色與內涵,深具原鄉韌性。

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無論春櫻、夏瀑、秋月、冬楓,四季景觀各具特色。除了自然景觀,更具原鄉多元文化風俗特色,再集合萬大發電廠水利發電設施等,成了奧萬大發展特色旅遊的最佳題材。

重建之際,南投分署也委託在地的「南投縣親愛村觀光文化產業勞動合作社」執行「奧萬大部落文化與生態景觀意象建置計畫」,在規劃、利用聯外道路景觀美化與閒置空間之際,促使社區參與各項規劃及營運,也增加山村居民在地綠領就業的機會。居民將連外道路彩繪橋命名為「遇見彩虹橋」,期許重現泛泰雅族心中的夢幻聖地。


奧萬大四季景觀分明、各具特色,時值春櫻綻放。圖片來源: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提供

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族群 「遇見彩虹橋」展現和解共生的歷史意義

提到製作過程,林國彰表示,是經過多場部落討論,以及不斷向耆老請益的結果,部落決定以各族原住民或族群傳統色彩,形成象徵多元融合的彩虹橋效果,未來將輔以環境解說,分享這段關於彩虹橋的原民文化傳承。

彩虹橋中的白色代表泰雅族,紅色象徵賽德克族、黑色是布農族、藍色統括閩、客、新移民等族群;並以黃色代表宗教、綠色代表森林的意涵,彩繪橋面雙側圍牆。同時彩繪螃蟹、繡眼畫眉鳥、紅嘴黑鵯、教會、水稻等對部落具有重要意涵的圖像。彩繪風格是採取教會建築常見的荷蘭抽象藝術大師「蒙德里安」畫風,深具特色。

萬豐村布農族畫家張森財指出,這項創作透過畫筆生動呈現奧萬大各部落間獨有的文化故事,讓遊客一進入奧萬大,即能釋放心靈,感染原鄉文化,期待未來奧萬大森林遊樂區有更多的類似創作。


奧萬大國家公園遊樂區周邊部落與南投分署將巧思運用在聯外道路空間,並命名為遇見彩虹橋。圖片來源: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提供

本次合作也獲得幾位部落代表肯定。親愛村的賽德克耆老黑米表示,過去原住民與政府關係緊張,現在感覺「林務局(現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改變了」,之前在松林橋畔閒置地設置了「布蘭原民市集」,現又有彩繪橋,增添旅遊特色,促使遊客人數增加,居民可就近展售農特產品,帶動商潮與人潮,留在家鄉就有生計。

長年從事人類學考古工作的親愛村松林書屋執行長啟明.拉瓦認為,設計理念已超越原漢族群及部落衝突,具和解共生的歷史意義,圖案符合在地風格與文化內涵,兼具國際觀創作風格。松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高詠斐邀請民眾走訪奧萬大和鄰近部落,以在地消費支持部落。


彩虹橋上的螃蟹、繡眼畫眉鳥、紅嘴黑鵯等,對部落具有重要意涵。圖片來源: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提供

「遇見彩虹橋」彩繪景物含意

螃蟹:代表彩虹橋上的守護者,在橋上檢查要走到祖靈地的人,臉上是否有紋面,有的可以通過,沒有的則會被螃蟹用蟹爪丟到橋下。
繡眼畫眉鳥:代表泛泰雅族的靈鳥、占卜鳥,每當要執行一件事前,都會先聽鳥叫聲,鳥聲嘹亮,則代表事會成,鳥聲低鳴,則事不行。
紅嘴黑鵯:代表布農族的神話,遠古時代,牠們替族人帶回火種來度過洪水危機,幫助族人存活,也因爲用嘴叼著火,所以鳥嘴才變成紅色。
教會:代表原住民族的信仰演變,在日治時期之前,就有接觸基督教等信仰文化,國民時期更加快速,因教會教義與原住民族本質的價值觀相近,且外加物質的幫助,故影響更盛更遠。
水稻:代表原住民族的經濟發展,因泛泰雅族已走到農耕時代,故人口才能快速增長,在便利生活、農業和經濟,確實是與外來人交流而帶來的轉變,高單價的農作物,貨運運輸,觀光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改變如今的傳統生活型態。
資料來源: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提供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