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懸鈴木說掰掰 雪梨為什麼要汰換行道樹?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和懸鈴木說掰掰 雪梨為什麼要汰換行道樹?

2024年02月27日
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陳玫伶(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澳洲雪梨的街道、 公園種有不少懸鈴木,春天來臨時長出新葉,林蔭抵抗了都市叢林的酷暑,然而對一些市民而言,新葉飄散出的毛狀體 (trichomes)傳播到空氣中,卻是令人不舒服的過敏源。雪梨市政府宣布,將計畫性請懸鈴木退場,但主因不是樹木造成過敏,而是因為氣候變遷。
因應氣候變遷加劇,雪梨市政府決議讓市內的懸鈴木計畫性退場。照片來源:Lefthand/Pixabay

因應氣候變遷加劇,雪梨市政府決議讓市內的懸鈴木計畫性退場。照片來源:Lefthand/Pixabay

整個雪梨市區約有4000棵懸鈴木,涵蓋了道路與公園用地中10%的行道樹。雪梨行道樹專案負責人思維尼(Karen Sweeney)說:「某方面來說,懸鈴木是很好的行道樹選項,他們既強壯又耐寒。」懸鈴木不僅可以在瀝青或混凝土環境適應良好,無需過多的水量也能成長茁壯,還有相當大的樹冠。

但未來,這些隨處可見懸鈴木的場景可能逐漸消失。

面臨氣候變遷考驗 懸鈴木不耐旱程度高居第三

為了因應未來更極端的暖化氣候,2023年年底,雪梨市政府通過了一項新的城市行道樹計畫,希望將城市的綠覆蓋率提升至40%,以保持都會區的涼爽宜人,並改種更能適應氣候變遷的行道樹種。

澳洲專家們逐一走訪每條街道與街區,挑選了數百種樹木進行研究,令人驚訝的是,行道樹中常見的懸鈴木,竟然是在氣候變遷下最不適合的樹種之一,數據指出,懸鈴木的不耐旱程度在400種樹種中排名高居第三。

根據澳洲專家研究,懸鈴木在400種行道樹種中的不耐旱程度排名第三。照片來源:CephasOz/Wikipedia(CC BY-SA 3.0)

根據澳洲專家研究,懸鈴木在400種行道樹種中的不耐旱程度排名第三。照片來源:CephasOz/Wikipedia(CC BY-SA 3.0)

暖化影響下,雪梨地區未來將會越來越乾燥與炎熱,市政府決議將計畫性請懸鈴木退場,並停止在市內繼續種植懸鈴木。

「這意味著大約在98%的地方,懸鈴木將被汰換掉」,不過思維尼強調,計畫不會主動移除懸鈴木,而是等樹木自然凋零後,再改由其他更能適應氣候變遷的樹種取代。

他們預計漸進式的汰換樹種,韌性高、適應力好的本土樹種無疑是優先選項,不過由於澳洲原生的落葉喬木不多,可能難以找到符合的樹種。專家也考慮讓本土樹種、外來樹種混合種植,入選的原生種像桉樹(學名:Eucalyptus)、血檀和多花桃金孃(學名:Waterhousia floribunda)等,外來種則如藍花楹(學名:Jacaranda mimosifolia)等。

相較於種植單一樹種,不同樹種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也可以減輕植物病蟲害的風險。不過,要經得起氣候變遷的考驗,種植新樹種時還要考量許多因素,像是行道樹要種在街道哪一側,以及該如何讓冬天有陽光透入,夏天又能有陰影遮蔽,都是需要持續研究的議題。

改善熱島效應 瞄準綠覆蓋率最低的羅斯梅多

樹木是城市對抗氣候變遷及熱島效應的第一道防線。隨著人居環境越來越炙熱,乾旱期越來越長,強化行道樹管理並增加樹冠覆蓋,不僅可以增進城市調節溫度的能力、為路面降溫、增加水土保持效率,也提升了都市宜居性。

未來,專家考慮澳洲的行道樹將以本土樹種、外來樹種混合種植,藍花楹是其中一種。照片來源:Andy Wang/Unsplash

未來,專家考慮澳洲的行道樹將以本土樹種、外來樹種混合種植,藍花楹是其中一種。照片來源:Andy Wang/Unsplash

為改善都市嚴峻的熱浪問題,雪梨當局從2019年和坎貝爾敦(金寶鎮)市議會(Campbelltown City Council)合作,在雪梨西邊的郊區羅斯梅多啟動示範計畫(Rosemeadow demonstration project),當地的樹冠覆蓋率僅有近6%,也是大雪梨地區中最低的,樹冠低覆蓋率導致了極端的熱島效應,天氣熱的時候,羅斯梅多的溫度和鄰近區域相比,甚至可以高出將近9°C。研究團隊正在努力提升綠覆蓋率,改善行道樹的規劃。

此外,羅斯梅多也列出了「行道樹栽種設計手冊」,內容從辨別路樹、可優先安排栽種的樹種到設計創新的栽種解決方案,提供給其他地方政府參考。

作者

陳玫伶

背景觸及教育、群體健康與科技。對世界充滿好奇,因而關注國際時事、社會發展與環境議題等。曾任民間企業CSR管理員、新聞編譯、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