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序〈第20個春天〉
女農出版,轉眼20年!好像應該高調說些什麼,但心卻空空如也!
這幾年,想說的話愈來愈少,也愈來愈不會寫字了~不就是過日子嗎?不就是工作、吃飯、看山看雲……?不就是日升月落,春去秋來……紅塵笑淚都等閒過了,瞻顧,不過就是用青春暗逝,流年無聲,註解一道萬古不變的生命定則嗎?當烏絲侵霜,心趨於沉靜是好事吧!靜靜對著青山綠樹,靜靜啜飲半百人生,靜靜化去初老的尷尬,靜靜笑對耳順之年迎面而來!
如果不是務農,不知哪裡還有這麼大的空間,任我從容處理這麼多內外在的糾結與衝突?始終清楚的是,這是一條自我追尋的路,實在沒有高調的理由。人活著的每一刻,都在對環境索取——為了生存所需的一切,以及並非生存必需的一切所想,美好環境在人聚集之處不斷消失,包括寂靜。所以,也感謝身心漸趨靜默的必然。寂靜是大美,如果有一天,無力再對人世有所貢獻,留下寂靜也是一種美好!半百之後的人生,我如斯學習!
這些年,許多人催促、期待著討山續集,我卻遲遲不敢應允,最重要的原因,或許是20多年來,除了自己的園子愈來愈天然,放眼周遭這片土地,卻始終沒有太大變化,心虛吧!
眼看著租地農民來來去去,土地一手轉過一手,果樹砍了種高山茶,茶園難顧挖掉種菜,生雞糞、各式肥料成噸成噸往山上運,碩大豐美的蔬果一箱箱往山下送,農藥瓶廢棄物舊家具……垃圾一車車往山谷傾倒……
每當想著自己到底為這片山野帶來什麼改變?確實只有汗顏!十多年歲月無聲流逝,當年的壯懷,隨著春去秋來,隨著無止盡的體力活,隨著不輕不重的柴米油鹽,不深不淺的哲學思辯,一年一年化入平淡的日子,再不想張揚了!
曾經,故鄉蘭陽的變化讓我心驚——原來土地的苦難不只在高山,問題的根源更不在受難土地的現場,而是距離遙遠的都會——人們的生活方式!我由心驚而血熱,由山居而入世,要問世人視農為何物?!
於是組了「友善耕作小農聯盟」,辦了「大宅院友善市集」,去社大開課倡議校園食農教育,發起「守護宜蘭工作坊」阻擋農舍濫建,在紅塵中衝鋒陷陣,在高山與平原之間頻繁往返,果園半荒。
當然,我的網路讀者也徹底遭到冷落:電子報有一搭沒一搭,網站留言久久沒人回應,連訂購水果都沒有太熱情的服務。我有著不怕流失客戶的膽氣,自認為客戶對我的支持,不應該只用來成就一個農夫的安穩,而是要在生活無後顧之憂時,讓這些支持的力量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然而,那些年義無反顧的奔走,贏得環運推手的聲名在外,也換來五勞七傷的身心在內,回頭看這座餵養我20多年的山啊……有沒有讓它比我來時更好?我為山下的農業奔走,卻對身處的地方保持沉默,原因很是糾結。
我居於斯業於斯,觀念差距太大,顧念在地鄰里關係,我總對保育話題三緘其口,盡可能低調——了解在這裡討山的人都是過客——土地不能私有,不是常住久安之所,在一塊朝不保夕的土地上談所謂永續經營,需要的道德情操也太高。
打從決心務農的那一刻起,早已不知不覺把自己一寸寸種進這片土地,在勞動域界中品味出一種文化,對這種文化生出一種景仰與眷戀——討山人也有一種風骨!當《女農討山誌》出版,媒體熱烈報導,接著幾年颱風頻頻重創梨山,國土脆危,山林保育與人為開發再度強烈對峙,退輔會農場逐一收回放租的土地,國有林也紛紛提起訴訟,砍(果)樹造林;彷彿只要把人逐下山,問題就都迎刃而解。
我承租的是原住民保留地,雖然絲毫不受政策波及,但隱隱有一股深沉的不安,收復國土還諸森林,不正是當初上山來的目的嗎?這股不安緣何而起?難道是因為自己也在環境正義的大道下所驅趕的名單中?還是心中也有一種肯定:有人生活的山,也有一些值得經營的價值?
當一年農事又緊鑼密鼓催人來,肢體勞動中,原本模糊的思緒一一清晰起來:山確實不需要人,但只要人有需要山的一天,山與人的完美關係就絕對不是「全面退耕還林」那樣簡單。
這本帳,在退耕一派的計算中,農業產值相對於環境代價不成比例,因而主張高山農業應該完全退場。然而,高山農業絕對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其間有許多細緻的脈絡需要梳理,我的擔心,是一刀切的政策,同時也將抹殺人與山之間許多美好的紋理!生命活著,就一定會改變環境,人類可能是有史以來破壞環境力量最強大的生物,但也可能是唯一懂得從環境中學習、反省與自律的物種!
土地與生態是人類的維生系統,當這個系統面臨威脅,我們如何學會明智利用,給予土地應有的尊重?而這樣的尊重如果只是知識層面的理解,和法令規章的約束,終究無法帶來真正的行為改變。
當人的生活與大自然的距離愈行愈遠,對自然的了解來自各類資訊,而不是生活於大地的直接感動,那麼行為的自律就不可能徹底!依賴法令規範往往無法治本,人們的生活、消費習性將依然故我,甚至因為桎梏在過度人為的環境中,而必須靠無止境的消費填補心靈空虛,雖然沒有直接做出破壞自然的事,但總有許多雙無所不能的白手套會為我們去搾取掠奪,或將問題轉嫁境外!而我們看似無辜的日常生活,正強而有力地支持了這些翻雲覆雨手!
如果是這樣,那麼,保護環境的根本做法,也許不是把人趕出大自然,而是引導更多人在自然環境中營造生活,從天地萬物深刻學習,才能提煉出與自然共存的真智慧。
正如寫出保育聖經《砂郡年記》的奧爾多.李奧帕德,因為在原野中領略風雨,垂釣溪流,逐獵榛雞,品嘗野莓,伐木劈柴享受營火……從身體到靈魂都浸淫著自然的恩典,才能終身甘於簡樸,並有無比強大的心靈力量為守護原野奮鬥不懈!也正如他書中所言:「我們如果表明自己是在奮鬥,就意味著我們最初就明白,所有需要的事物必須來自內心。單純依靠來自外界的力量,不足以推動人們為某個理念而奮鬥。」
在自然中磨練生活的本事,勤勞四體,領略天地的豐厚賜予,獲得感動與信心,人才有可能具備從物質文明出走的勇氣,謙卑自律地做自然的一份子。
此際,就在發文的前一刻,心中還是忐忑猶疑,深怕文字中的哪一段會被斷章取義地曲解,或簡化歸類成某某主義……高山農業是一道全民的課題,有中央層級的國土規劃,地方層面的發展願景,一線執法的心態與效率,各方民代的政治利益,地方盤根錯節的勢力,還有每一個個人的公民意識;最後是不同立場的各方陣營如何開啟理性對話,為未來世代留下美好環境與生存資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需要從生活中一再反芻,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我也仍不斷試著從平凡生活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
20年,我日日老去,林木卻年年茁壯,蔥籠蓊鬱,或許是它們給的沉靜與安定,我心愈來愈悠然,需要拚搏的工作,也愈來愈少,一切似乎都那麼剛剛好,剛剛好的體現此生的信念:江山是主 人是客!
女農討山誌(二十週年經典版)
作者:阿寶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2月29日
ISBN:9786267428290
2004年3月首刷初版的《女農討山誌》,推出後好評如潮,作者阿寶真誠動人的文筆、山間農作的生活紀實,以及透過販售水果傳遞出去的訊息,打動無數海內外讀者,對環境的影響至深至遠。
而在這20多年來,女農阿寶在山林中不懈、踏實地勞動,體悟自他生命的生存價值。「二十週年經典版」像是一部拍了20年的紀錄片,作者將自己解構、重組,誠實面對從農後種種複雜的心境與轉折,從出世、入世,再出世,思索、處理自己的內在與世界的關係,希望給支持的老讀者一個交代,也讓新讀者看到她真實、充滿風霜波瀾的討山生命。
年輕時的憤懣已漸漸平息,作者也終於在自己的生活和對環境(包括自然與人文)的憂心之間找到平衡,不再讓憤怒、憂急和沮喪挫折心靈。
關於青春的迷惘、自我的追尋、價值的衝撞、自然的救贖、生命的領悟——「我不知道傳述這個過程,是否對別人有幫助,唯願認真的靈魂相互交流。」阿寶說。
作者簡介
阿寶
本名李寶蓮,出生於宜蘭。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職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員。年輕時熱愛登山、旅行,難以適應都會生活。1999年在梨山租地務農,將過陡的坡地退耕還林,從此為農一生懸命。
※ 本文引自《女農討山誌》新版自序。轉載請洽野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