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提出《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昆蒙框架),定下「將資金挹注到開發中國家,協助生態環境、傳統原住民資源,以及明訂須在2030年,保護地球上30%的陸地、內陸水域、沿海與海洋區域等(簡稱為30×30)」的目標。
然而我國目前各種政策與培訓課程,卻對「照護生態系」的綠領就業未多著墨,近20個民間團體遂發起照護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倡議,呼應30×30目標,提出「生態綠領就業」政策方針。
多個團體提生態綠領倡議 呼應COP15「30×30」
俗諺「春天後母臉」原用來比喻春天變化多端、豐富生動的氣候,如今,極端氣候成常態,這句話已不足以形容,調適氣候變遷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在經濟、社會各個層面上,都需要力行減碳、減緩暖化及生物多樣性衰退的速度之作為。
而在生計上有哪些兼顧生態的選擇?泛指對地球不具負面威脅,甚至有正面影響的綠領工作(green job)浮上台面備受重視。除了聯合國推動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以綠領工作渡過全球危機,並兼顧環境;我國政府也宣示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積極佈署新創或企業轉型,讓產業不造成地球負荷。
行政部門除了定義以及創造綠色產業,也積極輔導相關產業培訓。只是行政院「台灣2050淨零排放12項關鍵戰略」以及淨零各種政策與培訓課程,雖服務新興產業,卻對於「照護生態系」相關的綠領就業未多著墨。
由台灣勞工陣線、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等近20個民間團體,遂發起照護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倡議,回應COP15昆蒙框架中「30×30」的目標,提出「生態綠領就業」政策方針,包括在台灣淨零排放關鍵戰略「自然碳匯」項下,增加兼顧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推展,「公正轉型」項下,將照護自然的人力納入範疇。其次,呼應30×30加強保育型棲地有效管理並擴大投資,以及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因應氣候變遷衝擊,提高生物多樣性並降低城鄉災害風險。
自然是解方 需正視生態綠領工作重要性
越來越多科學研究關注生態系保全,能防止或減緩極端氣候帶給人類社會的衝擊,也就是說,保育終極關懷的對象,是人類福祉及生物多樣性創造的恩惠與利益;而綠領工作訴求對環境無負面影響,並且工作得有尊嚴、能賺足夠的錢養活家庭、參與有意義的公共事務。
國際間重視並提出「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下稱自然解方)概念,意指以保護、永續管理、復育自然或改善生態系的方式,有效而彈性地處理社會面臨的挑戰,兼顧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惠益共享的行動。優勢是同時解決多個目標,如防減災、氣候變遷調適,同時對永續發展有所貢獻。
國家發展委員會公正轉型委員邱花妹表示,投資照護大自然的基礎建設,無疑可以帶來生態環境、社會與經濟的多重效益。因此,台灣應從政府、企業到社會各界,支持與擴大投資「以自然為本的解方」,包括正視生態綠領工作的價值與重要性、投資願意走向山林、海洋、農漁村及部落的生態綠領人才,讓照顧地球也能成為一份尊嚴、安全與理想的工作。
顧肚腹也能照顧地球 照顧森林、濕地、里山不需轉型就是綠領
淨零碳排怎麼做?「台灣的自然環境有能力吸收多少碳,你才能排放多少碳。當排放量和碳匯是一比一,就淨零了。」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解釋,追求淨零碳排的過程,可能只計算森林碳吸存量。「其實,森林生態系具有多元的服務功能,包括了乾淨的空氣、水源、生物多樣性、林業經濟等,要非常小心避免為了追求減碳反而造成減損。」
他建議,優先保護森林,維護生物多樣性,將生物多樣性淨零損失,以及增加森林生態系多元服務的功能,納入自然碳匯的目標,並提出有效的策略方案。而這些策略的落實,正是投入「生態綠領工作」的價值。
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強調,生物多樣性和淨零同等重要,但是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受重視的程度卻嚴重不足。國家雖有《濕地保育法》,卻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也未投入足夠的經費、人力與技術培訓,人民面對的是濕地維管補助經費年年刪減,導致濕地品質下降或管理困難的處境。
他認為,面對極端氣候威脅與生物多樣性滅絕的挑戰,各類型的濕地在既有功能外,應思考恢復、補強原可創造的生態系服務,投入經營管理、物種保育、棲地營造等資源,這都是國家應投資的綠領工作。
傳統農業生產是最典型的綠領工作。近年來積極強化自然與都市交界、兼顧農林漁牧生產的地景,不但供給守護糧食安全,也提供緩衝地帶,讓人與野生物共享生態。持續維繫這些「里山」、「里地」及「里海」運作,及其創造的資本,正是里山經濟的精髓。來自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表示,維護里山生態系服務的自然資本結構、以綠領工作提升在地經濟,是最好的守護地球的方式。
回應國際守護生態 企業最有感政府須加油
從生態檢核到自然解方,生態專業角色的參與不可或缺。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表示,生態專業工作包含生態調查、生態評估、生態檢核、環境營造等,都是綠領工作,對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助於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而這些人才技術,越來越受矚目,因為和世界打交道,低碳、綠能之外,守護生物多樣性也成為重要議題。
其中,黃于玻表示「企業最有感守護生態環境創造的經濟效益有多高。」過去企業要照顧員工,現在還要照顧環境,重視生物多樣性的程度過於政府。
政府部門雖不斷倡議,但人才技術養成卻牛步,企業因此常面臨找不到相關專業人才、技術的窘境。例如以有效保育地(OECM)回應30×30目標,企業對周邊環境,尤其是劣化環境,都願意出手協助,但需要投入相關的棲地經營管理技術、人才。
黃于坡解釋,企業在乎如何回應國際生態保育的需求,不漂綠或被認為做外行事,投入的成本都需數據支持做得對,而且優化生態品質。由此證明綠領工作的價值與迫切性。
工程思維改變成綠領 轉型過程不遺落任何人
不僅產業轉型,政府會計科目也須迎頭趕上綠領思維。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舉山林步道修繕為例,在工程思維下,不但大機具進駐,還要開便道,常造成山林二次破壞;若以對環境干擾較少的手作步道方式,並常態性的人力維護,即可代替硬體一次性大型工程、轉變為綠領工作思維。
這也涉及重新調整經常門與資本門預算比例的限制,或是給予資本門新的定義與解釋,把延長工程建設的使用年限的維護工作也納入資本門。
共同發起與會的原民團體小米穗原民基金會Yapit Tali特別強調,12項關鍵戰略中的前瞻能源、自然碳匯所涵蓋的土地與空間都在原住民族生存之領域及空間,這些資源也是涵養原住民族的生活棲地,不應視為資源而把在地的原住民族排除,呼籲落實「公正轉型」的政策架構中「不遺落任何人」的原則、進行知情同意權。
這項訴求自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發起連署,短短一週時間獲得超過120個組織、660位個人連署支持。對於公民團體呼籲重視生態綠領就業,國發會表示,目前政府已規劃針對新興綠領人才議題進行研究,掌握國內外淨零與碳管制規範,以辨識關鍵綠領人才與工作技能,在公正轉型精神下,檢討綠領人才培訓、認證與運用方式。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