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引入台灣的「里山倡議」,歷經十年,實際上對達成生物多樣性以及永續發展目標的貢獻如何?近日在台發表演說的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員姚盈芳指出,里山倡議以地景取向兼顧生計的主張,並搭建國際夥伴關係的方式,證明能有效維繫生物多樣性,進而達到永續發展目標;他希望將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的經驗,複製擴大到其他國家。
SDGsxCBD:原來,永續發展的根基是生物多樣性
姚盈芳指出,里山倡議是為了達成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個目標「永續利用」所發展的行動。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則可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2030年議程(SDGs 2030)一探究竟。
SDGs於2015年提出、2016年正式上路,17項目標,以及169操作性目標,是人類社會共同的願景與目標,既符合人類現代需求,又不損及下世代使用資源的權力,而且沒有人能置身事外(No one behind)。
17個目標之間的關係,可以用結婚蛋糕的概念來理解。這個蛋糕的底層是由四個和環境生態有關的目標所組成[1],接著才能凝聚人類社會的團結力量、發展社會層面,達到經濟繁榮,進而促成一個永續循環。生物圈是永續發展的基礎,而生物多樣性將構築基礎的四元素串連起來[2],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達成SDGs的五大元素,可以五個「P」來代表,口訣如下:為了我們共同生活的星球(Planet),人們(People)成為夥伴(Partnership),努力達成和諧(Peace)以及繁榮(Prosperity)的社會。IPSI也強調這些價值,並透過國際夥伴連結的方式,共同達成永續發展目標。
SDGs是2000年千禧目標(MDGs)的延伸。MDGs只有一項指標關乎生物多樣性,而永續發展目標(SDGs)17項目標中,就有七項關乎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目標更受到重視,令人遺憾的是,生物多樣性處境告急,這可從「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PBES)今年發布的報告得知。
【IPBES相關報導】
【中譯】生物多樣性如何補破網? 聯合國給決策者的摘要
國際級報告:人類的生物多樣性安全網快要撐破,現在改變還來得及
無論IPBES或生物多樣性公約,都提及必須系統性的改變,包括科技、經濟、社會系統,也包括個人思考及價值觀的改變,透過生物多樣性典範建立以及散播、流傳,達到實質的變革。
IPSIxSDGs:人在地景中 與土地共好、繁榮在地經濟
「照顧好人的生計,若人無法安穩的生活,就會離開他的土地。因此必須確保建構活躍的在地經濟,和人們一起維繫在地地景和海景。」姚盈芳說。
里山倡議強調「森里川海」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簡稱「SEPL」)脈絡,人們必須認知到環境是一體的,無法切割、各自為政;透過人類活動維繫SEPL的多功能,得以帶動一連串的效益,對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以及建構夥伴關係能力上深具重要性。
地景取向也是過程取向。首先,必須瞭解地景具有多樣性功能,保護不是唯一的目的。其次,這些景觀是經過人利用土地、長期與自然互動所形成,這當中牽涉許多不同目的、利益關係,因此必須集合所有權益關係人,透過長期合作和共同管理,達成資源管理和友善環境等多重目標,並隨著時間、空間尺度擴大,帶來全面性的改革。
姚盈芳表示,2020年之後,IPSI秘書處將持續推動和其他組織、公約之間發揮相乘的效應,如IPBES、「聯合國教育、科學以及文化組織」(UNESCO)、「聯合國農糧組織」(FAO),以及《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等重要公約合作。
IPSI的努力同時也與永續發展目標、後2020生物多樣性全球架構接軌,持續秉持IPSI鼓勵有志一同的夥伴加入。
永續的未來沒有一套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地區的社會、文化脈絡不同,因此這個問題得回到每個人身上:我們期待的永續未來是什麼?「夥伴關係是建立在彼此懷抱對永續未來的期許,因此得以共同攜手,為達到永續的未來而努力。」姚盈芳如此總結。
借鏡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 擴大全球參與
由於里山倡議能促進生物多樣性及人類福祉,如何擴大效應到各國,是IPSI關注的議題。姚盈芳認為,「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是值得各國效法學習的案例,希望借鏡台灣經驗,鼓勵各國積極推動。
提到林務局TPSI計畫,是由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李光中主持,目的是促進生物多樣性和農村生計,活化自然、農村與都市之間的連結,同時推動都市和農村的共生,將都市的資源注入到農村,而提出TPSI國家策略架構,2015年獲得農委會主管支持,2018年納入國土生態綠網。
2009年農委會林務局即將眼光轉向具百年人工智慧的水梯田生態及保全,這與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提出里山倡議,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有節制的利用自然資源,並提供人類生計所需的核心不謀而合。林務局長林華慶研討會致詞時,再度提到台灣生態保育不落人後的實踐。
除了山村水梯田,台南官田水稻與菱角輪作,創造水雉棲息環境,並透過林務局與台南鳥會推動一連串友善環境的措施,20年來水雉監測記錄從50到破千隻,也證明積極的改變有助於生物多樣性。
林華慶說,從這些復育歸納成各地適地適性的發展、實際推動的經驗,去年再推動國土生態綠網的計畫,全面性地針對淺山平原複製這些成功的經驗,持續推動台灣北中南東組成台灣里山倡議夥伴網絡TPSI,將台灣重要的里山智慧保留下來。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致詞時提到,農業的發展不只是追求經濟效益,環境保護還來得更重要;農業發展之外,維持生物多樣性,同時維持生態系統,不因農業開發導致生態破壞,是不能推卸的責任。「台灣雲豹消失了,台灣黑熊和石虎再消失的話,代表我們(在生物多樣性議題上)的處理是失敗的。」
註釋:
[1]SDG其中四個與生物圈有關的指標:目標6「潔淨水源與衛生條件」(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13「採取有效的因應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14「保育賴以生存的海洋資源」(Life under water)、15「保育賴以生存的土地」(Life on land)
[2]原文:Biosphere is the foundation of sustainability of our planet and biodiversity is the key connector of the 4 related SDGs
中英文對照表
- 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
- 聯合國農糧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 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 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
- 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 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PSI
- 千禧發展目標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 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 SEPL
- 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 SI
- 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 Taiwan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TPSI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UNCCD
- 聯合國大學永續性高等研究所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d Study of Sustainability, UNU-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