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最新研究估計,2049年氣候變遷預計將造成每年38兆美元的經濟損失。2100年,損失還可能再翻一倍。
38兆美元的損失有多大?大概是整個歐盟全年GDP的2倍多,美國全年GDP的1.5倍,或是台灣2023年GDP的近30倍。
該論文研究過去40年來氣候對全球1600多個區域的經濟影響,如年均溫的變化如何影響經濟成長率的變化,再用電腦模擬預測未來走勢。結果發現,跟「無暖化」的情境相比,26年內,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人均收入減少18.8%。
儘管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面臨經濟損失,但是,損失最大的是那些最窮、歷史累積碳排最低、最不需要為碳排負責的國家。該研究估計,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收入損失比最富的國家還高出61%;歷史碳排最低的國家,收入損失比歷史碳排最高的國家高出40%。
「這些現象再次突顯了氣候衝擊普遍存在不公。」該論文說。
從區域來看,富裕的北美和歐洲受到的損失最輕,人均收入預計下滑11%;台灣所在的東南亞和東亞,預計減少19%,略高於全球平均;最慘的是南亞和非洲,收入減少超過22%。
這僅僅是看收入損失,但氣候變遷還增加了其他生活成本。
全球顧問公司ICF估計,假如我們一切照舊,不積極減排,導致本世紀末全球增溫破4°C,在此「高排放」情境下,2024年出生的美國嬰兒,到了他們80歲時,為氣候變遷付出的「終身個人成本」可能高達50萬美元,約新台幣1600萬元。
這1600萬裡,到底包含了什麼?
- 住房:頻繁的颶風、洪水等極端氣候,導致房屋的養護、維修和保險成本上升,終生房屋成本預計增加12.5萬美元(約新台幣407萬);
- 糧食:極端氣候衝擊農業和供應鏈,導致終生糧食價格上漲3.3萬美元(約新台幣107萬);
- 能源與交通:極端氣候威脅能源基礎建設和供應,電價、油價、瓦斯、甚至車險都看漲;此外,熱浪也迫使人們冷氣開得更兇,預估終生成本將增加9.2萬美元(約新台幣299萬);
- 醫療:熱浪帶來的熱痙攣、熱疲勞、中暑,加重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病情及死亡率等,導致終生醫療健康成本增加5000美元(約新台幣16萬);
- 繳稅:極端氣候造成經濟損失,也侵蝕稅收,政府要紓困、要重建,沒錢只能增稅,因此今年生的人終生得多繳20萬美元的稅金(約新台幣651萬)。
最後,萬物皆漲,唯獨終生收入少了2.5萬美元(約新台幣88萬),因為極端氣候和健康風險導致工時減少。
開銷變大,收入卻變少,人變得更窮了。
「氣候變遷將使生活開銷增加9%,對許多美國人而言,這些財務損失將迫使他們在糧食、住房和其他日常開銷上做出一些困難的決定。」ICF的調查報告說。
但ICF說,這些數字還是被低估的。假如將退休金的投資損失算進去,損失幾乎立刻翻倍。此外,在估算稅金漲幅時,該報告並未計入國防支出增加(美國國防部正將氣候變遷升級為國安優先事項)、聯邦抵押貸款風險(極端氣候導致貸款抵押品全部或部份損失)、以及聯邦建築和設施受損等影響,不然漲幅還會更高。而且,這是以2024年的物價來計算,隨著通貨膨脹,實際的生活成本漲幅可能會更大。
數字很嚇人,但《自然》論文作者說,這不是「世界末日」,希望還在。
我們可以選擇吞下38兆美元的經濟損失,或是投入6兆美元——不到損失的1/6——將升溫控制在2°C內。
儘管該論文說,現在臨時抱佛腳減排,對降低2050年前的收入損失影響甚微,但卻能決定本世紀下半葉的未來。若我們能將升溫控制在2°C內,經濟損失將會控制在全球收入的20%;一旦失控,在最壞的情況下,經濟損失將近60%。
ICF的報告也有類似結論,在低排放情境下(2080年碳達峰,增溫1.5°C),經濟損失將遠低於50萬至100萬美元;要多繳的稅金,也從20萬美元掉到5200美元,降幅達97.4%;甚至可能轉虧為盈,如透過投資開發氣候減緩或調適科技的企業,今年出生的人可望賺進2.5萬美金的額外「低碳轉型溢價」,而非虧損40萬美元的投資收入。
老話一句,守住2°C,才能控制經濟失血,薪水不縮水,老本不被啃。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CSR@天下》,原文標題〈氣候變遷會讓下世代變窮!2024出生的美國人,終身的住房、糧食與醫療支出至少多1600萬〉。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