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政府日前宣佈, 7月起將徵收小琉球特定潮間帶地區遊客的保育費並限制進入人數,多個曾負責研究調查的單位都認為,這將有助於復育小琉球日漸消失的珊瑚,期待重現昔日珊瑚島的榮景。
睽違數十年,3月底我剛好有機會再次去小琉球度假潛水,並觀賞近年來聞名遐邇的海龜。以個人對海洋生態基礎知識的瞭解和今昔在地生態結構的對比,我個人的看法是:「若期待小琉球能重回豐富的珊瑚礁生態系,大家要失望了!」
小琉球在早年,是不折不扣的珊瑚礁島。從1985年我擔任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主任起,每一年都會在小琉球舉辦「海洋生態營」,讓學生親身體驗並調查從潮間帶到亞潮帶覆蓋率10%~90%的各樣珊瑚,以及生活其間的海參、海膽、海星、海蛞蝓、陽燧足和數不盡的魚、蝦、螺、貝。
但這次所拜訪的地方,只見少數幾叢零星的珊瑚群聚,反而處處是繁盛的海藻,以及從亞潮帶到潮間帶都會出現,四處遊蕩覓食的海龜。當地居民說牠們還會「駐點」,並宣稱全島有300~400隻,真是海龜的天堂!
在自然狀態下,海龜們除了生殖產卵,會齊聚在一個地方嗎?當然不會,牠們本來就該是四海遨游的物種;那是因為小琉球居民和台灣法律特別保護海龜,所以牠們都聚到這裡來了?當然也不是,若真如此,其他保育意識更先進的國家,豈不早就海龜為患?可是牠們為什麼願意長留此處,而且愈聚愈多?在生態上最可能的是因為這裡有「異常多的食物」和最少的捕食者(鯊魚!)。
「異常多」的食物是什麼?當然是海藻,以及附生在海藻附近,會同時被海龜啃食利用的生物,包括海綿、海葵、軟珊瑚,以及許多小小的,努力想和海藻競爭空間的珊瑚幼苗群聚。
小琉球為什麼會變的「海藻異常多」?通常在健康的珊瑚礁區,海藻出現都有季節性,如以前小琉球的馬尾藻和石蓴正是如此。只有在不健康的環境下,如珊瑚大量白化後,水質優養化,以及新加入珊瑚幼苗一直被海龜等外力移除的情況下,海藻就會成為珊瑚重新恢復的強力競爭對手,而這方面的研究論文已經很多了,因此小琉球海藻終年繁茂的現象,其實反映了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海域。包括:曾經經歷過大規模的珊瑚白化或是人為破壞,過度捕撈魚類及海膽破壞了生態平衡,來自島上日益增加的民生廢水及高屏溪流入海中的營養鹽,以及「上百隻海龜」終年持續的「犁田」。因此若要恢復健康的珊瑚礁,只限制潮間帶遊客的人數及收保育費的作為,能有多大的改善?
其實這種環境生態結構和海龜愈來愈多,在經濟上成為小琉球吸引遊客的亮點,形成了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非正常循環」──衰敗的珊瑚礁造成了藻類生長的機會,繁盛的藻類吸引了幾隻海龜的駐留,友善海龜的旅遊帶來了絡繹不絕的人潮。更多人潮讓流入海中的民生廢水,提供了更有利海藻生長的環境,遍地海藻吸引了更多海龜滯留,而鋪天蓋地、勤勞覓食的海龜則讓新生的珊瑚和其他附著物種生存下來的機會更少。
在人們忙著賺海龜錢之餘,又崇高的奢言想恢復珊瑚生態系的榮景,滿足自己對昔日環境生態的憧憬,可能只是另一種皆大歡喜的「社會運動」。發展產業,各取所需,但和真正的環保無關!停止了正常洄游行為而常駐小琉球的海龜,和菲律賓努力餵食鯨鯊,改變牠們孤獨旅行的自然行為一樣讓人迷惑?甚至這和早年大家努力保護柴山的猴群,卻有人以餵食表達自己民胞物與的愛心與善心有什麼不同?
合理永續的環保作為,會不會可能沒有大家口耳傳誦,臉書社媒、報章雜誌甚至環保達人講的故事那麼簡單美好?值得大家一起思考。
論壇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環境資訊中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