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作假期搬石守滬 新屋百年永續漁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生態工作假期搬石守滬 新屋百年永續漁法

2024年07月1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林育輝 桃園報導

台灣本島最大的石滬群坐落於桃園新屋海岸,承載著將近300年的漁村文化與智慧,保存下人們珍惜自然資源、永續的依存關係。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簡稱自然環資)於今(2024)年六月底攜手富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富邦人壽)舉辦永續綠體驗生態工作假期,與國寶級師傅肩並肩修復石滬,守護珍貴的永續漁法與海洋文化。


許師傅透過地圖及模型讓志工更瞭解石滬的構造與樣貌。攝影:林育輝

富邦人壽桃誠及富永通訊處的志工接連兩天來到桃園市新屋區蚵間里,跟隨自然環資及桃園石滬協會的石滬修造技術保存者許閎喆師傅,一探石滬的重要性與老祖先傳承下來的技藝。

志工們首先學習利用石滬捕魚的原理。許閎喆師傅表示,石滬就是用石頭堆砌出的陷阱,需要配合地形、水流方向及潮差來建造,讓海水得以淹過滬堤,魚群才能留在石滬內。他也表示,石滬容易受到東北季風、颱風或人為破壞,且需要配合潮汐進行修復,早期都是家族的成員在維修,非常辛苦,很開心這次有富邦志工一起來協助。


志工們換上雨鞋,穿過充滿濱海植物的綠色隧道,前往修復石滬的地點。攝影:林育輝

算準海水退潮的時間,動身經過濱海綠色隧道,來到最北側的一號石滬,修復的區域已從海面中裸露出來,志工們驚嘆著眼前堪稱海上萬里長城的壯觀景色。艷陽下戴上防刮手套,跟著師傅們的帶領分為三組合作,第一組用雙手、沙耙子將石滬內的小型石頭裝入水桶內,再移置到石滬外側,提高漁網捕魚的效率;第二組負責用鐵撬挖出大型石頭,並且用繩網搬運或接力合作移至石滬外側,可減緩海浪對護堤及沙子的沖刷力;第三組負責將小型石頭緊緊嵌入滬堤的縫隙,使其更加堅固。儘管汗水淋漓,大家仍堅持不懈,盡一份心力維護石滬。

許閎喆師傅說,石滬是很友善自然的工法,會就地取材,儘可能將每顆石頭有效利用。石滬的材料是相當圓滑的鵝卵石,必須學會看石勢、利用「三角砧」的技巧堆疊,才能確保石頭牢固而不會搖晃。


利用沙耙子、鐵撬、水桶等工具,合作將滬內大大小小的石頭移出。攝影:林育輝


志工協助將小顆的石頭敲入滬提的縫隙,使其更加堅固。攝影:黃育文

為了更加瞭解永續漁法,志工也把握時間,在海水還未漲潮淹過石滬之際,在滬內使用「手叉網」捕魚,親身感受漁民工作的辛勞以及如何友善的取用海洋資源。在潮水緩緩流過雙腳的同時,游入漁網中的石蟳、臭肚魚等生物,也讓眾人對石滬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讚嘆不已。

志工朱小姐說:「每個人都是一顆小小的種子,我們會向身邊的人分享修復石滬、守護海洋的重要性。地球只有一個,我們更要好好地愛惜環境,讓生態工作假期這樣的活動更有意義!」

志工陳小姐也說:「透過這次活動,才知道在新屋這裡有一群人在為守護傳統、以永續環境的方式在努力,他們的精神令人敬佩。我覺得石滬不像是拖網那樣一次大量捕魚,而是一個能與環境和平共存,帶給我們更美好未來的方式。希望能一直傳承下去,不會漸漸消失。」

連續參與兩場活動的志工何先生則說:「很多人一開始的反應都是覺得很熱、很累,但真的來體驗修復石滬過後,會對環境有重新的認識,非常謝謝大家的努力!」


志工使用友善漁法:手叉網捕魚。攝影:林育輝

富邦人壽與自然環資合作生態工作假期的行動,已邁入第二年,今年與在地桃園石滬協會的師傅一起付諸行動修復百年石滬群,傳承下海洋與人類共同編織出的故事。從珍貴的文化資產與專業技法中,了解永續漁法的意義,太陽下漁民們的辛勞,到餐桌上的反思,期盼每一個人、每一顆石頭都成為守護海洋的力量。


富邦人壽志工與百年石滬合影。攝影:林育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