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街變天?】逃得過檢舉公文 也敵不過飆升租金——獨立書店的生死存亡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赤峰街變天?】逃得過檢舉公文 也敵不過飆升租金——獨立書店的生死存亡

2024年08月01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74間位於赤峰商圈及南西商圈小店於4月起陸續收到違規檢舉公文,連屹立在那裡10多年的小吃店也將因而關店。可是,沒有收到公文的書店咖啡廳、文藝小店,又是否等於順利逃過一劫?

位於赤峰街的書店咖啡廳「春秋」鄰近中山捷運站,也是當區知名的書店,平日客人入座也有八成滿。攝影︰袁慧妍

在赤峰街一帶,幾家獨立書店屹立在舊式建築、汽車材料行、潮流服飾店及文青咖啡廳之間,形成一道安靜的藝文風景。

因為愛書而去赤峰街的人,當然有;把書本當打卡背景的人,可能更多。曾經有年輕人路過書店「春秋」門外,望向招牌和門口,說︰「現在還有人看書嗎?」老闆陳正菁只能苦笑。不過她心知肚明,這一帶人流旺盛,帶動租金每年攀升,即使對實體書有多堅持,若不同時賣咖啡飲料,書店根本沒法在這裡生存——單是春秋一幢四層,月租16萬元,還得另加2萬元稅款,「光賣書,怎麼可能接手(租下)?」

開店七年、沒有賣飲料的書店「詩生活」老闆陸穎魚說得坦白——租金上漲,三年後書店做滿十年就會光榮結業,「赤峰街不是文青玩得起的。」

都發局早知小店易違規  衛生局也知店家存在

七年前,陳正菁在赤峰街商圈開店不久,已知這一區很容易被檢舉。

她是獨立書店咖啡廳「浮光」和「春秋」的老闆。浮光位於舊建築的二樓,鄰居就是此次被檢舉的二樓咖啡廳「北風社」;第二家店春秋則是四年前開業,全幢共四層,一樓鄰居是另一家知名書店「奎府聚」——連總統賴清德去年中也到店內買台灣原創漫畫。


書店咖啡廳「浮光」位於舊建築的二樓,旁為最近被檢舉而要搬走的咖啡廳「北風社」。攝影︰袁慧妍

陳正菁記得,北市府2017年曾找過商圈的小店開會,當時得知營業項目只要有做餐點,就容易中招,「這個早就是都發局(台北市都市發展局)指導的事,他說最大問題就是明火(煮食),如果不在這個範圍內都可以彈性處理。」而衛生局也曾上門檢查過書店出售咖啡的食品衛生登記,「大家都知道我們存在。」

這似乎是一種微妙的默許——市府樂見赤峰街、南西商圈帶來經濟效益。根據英國媒體《Time Out》去(2023)年公布全球40大最酷街區,台灣的中山區、赤峰街位列第34名。

而店家會跑來這一帶開業,或最終搬走,某種程度也是市場主導。

超旺人流加上開發迫近 「房東知道房子越來越值錢」

近十年,赤峰街從以前的汽車材料行、髮廊,變成「文青風越來越強」,年輕人開設文創小店,部分來自師大商圈,皆因那邊租金漲幅太大,甚至一年抬一倍,「很反映這邊的租金相對合理」。幾年前,部分二樓住宅或者距離捷運站遠一點的一樓,租金才2~3萬多元。

在台北,想找個有人流但租金相宜的地方開店非常困難,而赤峰街微妙之處,在於商住彼此不干擾,陳正菁屈指一算,這一帶書店都有十家。她的兩間書店咖啡廳,星期六日會全滿,平日也有八分滿座。

疫情過後,赤峰街及民安里一帶大換血,越來越多服裝店進駐,尤其在民安里,公寓是60、70年代後興建,房子較新,且位處中山區金融產業的邊陲,部分進駐的商店變成連鎖品牌,氣氛跟赤峰街不一樣。不過投資者看準兩個商圈的連貫,加上市府大力推動以「台北雙星」為首的「西區門戶計畫」,即使赤峰商圈位於大同區而非中山區,租金亦水漲船高。


咖啡廳「北風社」的業主有意出售,房仲在民安里貼上售屋廣告。北風社主理人對此事毫不知情。攝影︰袁慧妍

事實上,在民安里的一個巷弄前,就貼了一則賣房廣告,照片的地方就是咖啡廳北風社——原來屋主想把北風社的現址賣掉,面積20多坪,開價4000多萬元,每坪單價約200萬元。在未找到新買家前,北風社早前簽了新的租約,租金漲了25%,不幸的是,簽約後沒多久,就碰上了大檢舉事件。

根據好房網一個位於赤峰街近60年房齡、位於公寓二樓約24坪的住宅,現售2980萬元,每坪單價120多萬元。房屋簡介稱,該物件鄰近台北車站「台北雙星」建案,為「西區門戶核心」、「未來將連結首都新地標台北雙星」、「增值潛力可期」。媒體報導,台北雙星共砸606億,為全台規模最大,完工後將僅次於台北101、高雄85大樓,成為全台第三高大樓,預計2027年12月竣工。

至於另一個87年屋齡、兩層共約51坪的透天厝,每坪單價達250多萬元。赤峰街的房價單價,甚至比東區、台北101附近30、40年屋齡房子還要高。

浮光的租金相對便宜、客源穩定,即使是不限時間,生意也平穩;而春秋,陳正菁覺得即使跟房東再友好,房東還是會按市價調整租金,「這兩年不會漲,但他還是知道他的房子越來越值錢。」

創造低消費族群逛店的空間  租金上漲預定三年後結業

在距離捷運站稍稍多幾分鐘路程的書店「詩生活」,老闆是香港詩人陸穎魚。跟浮光一樣,也是大約七年前已在這一帶開業,見證赤峰街區的各種變化,包括租金。

走出中山捷運站地下街出口,迎面就是動輒2、3000萬元的房屋廣告。攝影︰袁慧妍

陸穎魚最初選址這一帶,是因為香港前藝人蔣雅文在此開店,分享過經驗,這區的租金和氛圍很歡迎異鄉人創業。那時她的一樓店面租金才2萬多元,現在已到3萬多元,「房東說這裡是低於行情價,所以要加快追回那個價。」三年後書店做滿十年,租金可能已到4萬多元,「這樣的租金去經營一個純書店是很難。」

所以她預定,2027年書店租約結束,就會「光榮結業」。

她不是不懂做生意,也不是未試過賣咖啡,只是書種與市場定位、氛圍,吸引的客群多是中學生和大學生。「他只有500元,來這裡買一、兩本書,不會浪費150元買一杯咖啡。你叫我怎樣要一個中學生這麼高消費?我又說不出90分鐘限座、有低消。」她索性騰出了空間,讓學生在超商買個20元飲料在這邊喝。

「詩生活」的佈置比較簡單,店的中間放了一張大梳化茶桌,供客人看書。從另一角度,陸穎魚覺得她的書店也是「成功」,「他(客人)的眼睛真的是看書,我們成功告訴別人,我們是一間書店,不是賣飲料的。」


「詩生活」的客群多為中學生和大學生。老闆陸穎魚覺得可以為他們提供不需高昂消費的空間。攝影︰袁慧妍

有人流但又不想被加租,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是一種矛盾。「赤峰街為什麼會被人發現,是因為這些手作人、獨特的小店,跟東區和西門町不一樣,人們才會來這裡。但我們現在經常說笑,我們被人割了韭菜,做了所有事,打起赤峰街的名堂,越來越多人來這裡做生意。」前陣子兩個女生來到書店,不是買書,而是問行情,想知道附近是否出租、想在這裡賣衣服。

陸穎魚開書店7年,純書店很難在市區生存,她預定3年後完租約後就會結業。攝影︰袁慧妍

跟陳正菁不同,陸穎魚只靠賣書,根本很難打贏租金市場,她舉個例子,有一家飾品店不只開在新光三越,在兩個街區商圈也開了數家分店,「當租金越來越貴、我們要離開時,這裡也一定有人接手,但接手的就是有公司背景、有財力的企業。」

大城下  台北人尋找社區的安全感、歸屬感

赤峰街的藝文氛圍,某程度上是這幾家知名書店打起名堂。而陳正菁把書店結合咖啡廳,會令平常不太看書的喝咖啡客人來翻一下書,或者只買書的客人會留下來參加活動,「是一個可以約朋友聚會、或者參與文藝活動的地方。」

陳正菁覺得文化的產生,不在學校也不在圖書館,而是在社區裡彼此思想交流,甚至連香港藝文界也很熟悉赤峰街浮光這個地方。

幾年前香港發生反修例運動,浮光很挺香港人;在浮光的多個書區中,也有一個香港書區,不少香港遊客或藝文界人士都會到此一遊。因政治原因而移居台灣的香港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最初也常到浮光,部分外媒採訪也是在浮光進行,「他們需要一個空間,做一個比較安全的採訪。」

陳正菁堅持開實體書店,認為部分書種如文學類,是有其紙本價值,買書送書,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攝影︰袁慧妍

這些日常交流、成就彼此,在赤峰街是自然而生。而且因為創業者資金不多,反而蘊釀出更多創意與民間保育,「台北市已經快要買不起(房子),年輕人都不敢想買房子,所以才會想創業。」陳正菁留意到,很多青創為了省錢,在設計上融合新舊,反而意外地成了這一區的風格。她與屋主也有共識,盡量保留老房子的一磚一瓦。

她帶記者參觀浮光二樓外的陽台、天井、水缸,指著一樓屋頂一塊黑色遮蓋物說,這是屋主要求浮光放在一樓屋頂,稱可幫助降溫。雖然陳正菁覺得跟浮光的設計不太搭配,但想想也覺得無所謂。這一帶的小店用著自己的方式為老房子做「微維護」,讓舊建築在急速的都市發展裡有喘息空間,「市府樂見喔,因為我沒有拿你一毛錢。」

浮光外的陽台,可以見到舊建築的紅磚牆。攝影︰袁慧妍

如果商家、房東都願意保存歷史建築,陳正菁希望都更不要來得太快。「都市化變成全部長一樣的商業大樓,你就沒有任何歷史建築特色了。在城北[1]還能見到,我覺得很了不起,而且是靠民間自己的維護。」而且小巷保留了很多日式建築、老宅,連日本建築師都來考察,「他說日本已經沒有這種建築形式,後來因此寫了一本書。」

都市發展或許無可避免,假如有一天,赤峰街、南西商圈變成了信義區,那將會很無聊,「那個地方我沒辦法有歸屬感」,「這個城市的風景有什麼好看?就是巷弄呀!」陳正菁說。

假如有天陳正菁撐不住春秋的租金,她希望還可以留下這個位於舊建築內二樓的浮光。攝影︰袁慧妍

如果有天要搬走,會找到還歡迎你的地方

陳正菁和陸穎魚早就觀察到,赤峰街的面貌近兩年又再改變,消費型態變得更強,「赤峰街已經很模糊」,陸穎魚說。而市場又主宰著書店的存亡,這道藝文風景,以後可能變成台北市的歷史照片。

「如果有一天撐不住(租金),我一定是搬的。」且若法規沒放寬限制,陳正菁亦難保檢舉會來臨,「如果只能賣書、完全不能賣咖啡,那就不可能。」她做了最壞打算,「有浮光,然後春秋沒了。」

那時候,便是測試到底社會是否需要文化產業或實體書店,「如果大家認為這是需要,市府就要去處理政策,如何保護這類型的產業,讓它繼續活下來。」陳正菁說。

被迫離開的人,或許會感覺社區或市場不再歡迎他們。紙張變貴、印刷成本高,在電子化的年代,紙本書是時代的眼淚,但即使加上租金市場的雙重夾擊,陳正菁還是對在台北開實體書店有點信心,相信仍然有紙本存在的空間,「你永遠會找到還歡迎你的地方。」

她指指記者手上的記事本和筆,說,「你不也還在用筆記本嗎?」


赤峰街及南西商圈近年的急速發展,讓重視文資及文化事業的店家都不禁思考,城市發展、都更,有慢下來或停下來的可能嗎?攝影︰袁慧妍

註釋

[1] 城北,以南西商圈為中心向外擴散,南以長安西路,東至中山北路,北至民生西路,西至承德路的區域範圍,並以中山北路為主線,沿線巷弄佈滿美、日遺留的建築與生活模式。百年前的城北,屬「臺北城」以北,因鐵路、水路之便而形成重要商業活動匯集處。資料來源:台北市文化局

作者

袁慧妍

喜歡上山下海。從山山水水裡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