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街變天?】用一紙公文 趕走這群帶著夢想在台北生活的人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赤峰街變天?】用一紙公文 趕走這群帶著夢想在台北生活的人

2024年07月12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從台北捷運中山站地下街出口走到赤峰街,推開一幢老房子的窄門拾級而上,二樓牆壁貼上次文化及音樂活動海報;靠近窗邊,牆上掛著幾幅「還我正常工作」、「選舉亂象」版畫,書架上放著一本關於大觀社區抗爭非正規住居運動攝影集《在夾縫中抵抗》,衝擊著外面的文青氛圍。

這裡是咖啡廳「北風社」,由三個曾組龐克樂團的年輕人主理。過去他們參與社會運動聲援不被看見的弱勢。可是,自今年5月收到檢舉公文後,他們也將成為自己聲援的對象——他們也被迫遷了。


北風社的三個主理人。左起:魏立、宥哥、魏正。攝影︰袁慧妍

包括赤峰街在內的中山南西商圈裡數十間咖啡館、飲料店、服裝店等,從4月起陸續收到檢舉公文,指其違反土地使用分區管理自治條例,店家須變更營業項目,並限兩個月內改善,否則會被罰款、斷水斷電。店家和居民指,這是由一名非當地居民作出的大規模檢舉,懷疑跟建商或都更有關。

如果城市發展、都市更新、「依法辦事」是無可避免,他們在壓抑的台北裡,該如何尋找夢想和自由?「我們一直活在被欺負的時代。」北風社主理人魏立說。

在主流的商圈  實驗非主流的空間

訪問在週四進行,這天是「北風社」的公休日,沒有前來打卡的人潮,三個主理人魏立、魏正、宥哥與友人在店內閒聊。他們五年前進駐赤峰街,看準這邊有人流但租金相對便宜,租下了老房子的二樓。一開始這裡很殘破,連屋頂也開了個洞,三人找來朋友包辦裝修和維修,也把屋頂的洞變成了透光的窗,每個角落都經過雙手磨刮。

這是他們的實驗場地。三人玩搖滾樂,在反抗體制的環境下長大,開店之初,有工會會在這裡辦講座和記者會,他們也用咖啡廳名義聯署小眾議題,例如台灣公民社會聲援巴勒斯坦人權公開聲明。「一般大眾他可能不會看到這些東西,這跟他的生活太遙遠……藉由我們這樣的店去推廣,讓大家看到這個社會還是有很多傷疤。想在這個赤峰街裡,有一間店去顯示這個東西,而不是整條街都是漂漂亮亮的店。」

魏立記得有位工程師,每天都到北風社,雖是熟客但聊天不多。早前大選,這位「柯粉」工程師跟他們聊起來,還聊到直男文化、女性主義,「他開始罵女性主義、左膠這些,其實這些東西反而我們比較在意,那天晚上花了蠻長一段時間聊蠻多」,後來工程師坦言過去對這些價值觀存在誤會,「這個蠻實質上去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產生一些影響。」

5月底,北風社收到都發局公文。攝影︰袁慧妍

一紙公文  夢碎赤峰街

簽了兩次長約,預想北風社在赤峰街至少可以活個10年;但在6月底,魏立收到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公文,指他們經營「飲料店業」違反土地使用用途。

最初他不以為意,後來跟鄰近的店打聽,知道有數十家店都碰上類似情況,各店「違反」的事項不盡相同,大部分為在住宅用地上開店,而北風社的店舖原屬住宅區,後變更為「第三種商業區」,從事飲食業須得到同層及以下樓層住戶的同意書;公文規定須於10天內向當局遞交陳述或補件。

三人很錯愕,最初選址已避免在不能營業的地方營業,商業登記也通過了。辦流程時,公部門並沒提出需要其他住戶同意書。10天限期很快過去,他們向當局申請延多10天,並多次與樓下住戶溝通,希望取得同意書,但得到的結論是:鄰居人很好,相處很融洽,但業權掌握在鄰居爸爸的手上,爸爸因私人理由不想簽署。

這20天過後,會進入「行政輔導」程序,店家兩個月內須作出「改善」,否則面臨6萬至30萬元罰款、斷水斷電等,「其實就是叫你停業啦。」


赤峰街一帶商圈,幾十個店家從今年4月開始收到北市都發局關於違規的檢舉公文。攝影︰袁慧妍


「好土」老闆黃同弘拿出土地使用分區圖,表示收到檢舉公文的大多是黃色區塊第四類住宅中的小店。攝影︰袁慧妍

一聊之下,魏立想起來了。去(2023)年店裡曾經有幾次不速之客,每次都是幾個40~50歲、穿polo衫的男子,不消費但一直在裡面晃來晃去,「通常會有一個人介紹這個空間給其他人認識,像是介紹他家一樣。有一次我真的很生氣,直接請他們出去,後來就沒有再來過了」,魏立用手比劃著說,這個狀況原來跟附近店家的遭遇類似。

事實上,這個區域一直有建商詢問業主是否有意賣出業權,但一直沒法成事。按他們推論,或許先趕走租客,令業主失去租金收入,才會增加賣地賣房的意願,「但這東西沒辦法有很明確的證據證明啊。」

城市發展和都更是一個很複雜的議題。魏立稱,他們並不排斥都更,而是覺得必須用合理方式處理,「很多店家都快生活不下去了,(現在)好像法律允許了你(檢舉者)去把人家戳到要自殺、整個人爆掉、崩潰,我覺得這個蠻不公平。」

不捨得、不甘心

台北的城市規劃詬病已久,大家生活在很多灰色地帶或不明文規定當中,民眾或多或少都會「違法」。事實上,在收到檢舉公文前,北市文化局曾遊說北風社參加「老屋新生」活動,只是市府局處之間沒有貫穿,文化局有人欣賞他們的努力,但都發局就送來要求改善否則停業的公文。


北風社的牆上,貼著一些小眾、次文化類藝術和音樂活動宣傳海報。攝影︰袁慧妍

「有些人會講那種屁話,什麼下一個會更好,事實上沒人可以保證,你換個地方,不會來的人就是不會來。感覺真的跟分手蠻像,對方跟你分手,你怎樣要求跟對方喊話都沒有用,你就是得走,你只能回憶,你沒有辦法。」魏立有點氣餒。

這段日子雖然很混亂,但他形容感受沒有想像中的強烈——他覺得自己一直活在被欺負的時代,已經習慣來自長輩或者社會對他們的恨意,「好像不發生這樣的事,我會覺得自己太幸運」。


北風社主理人魏立(左)對這個朝夕相對5年的咖啡廳依依不捨,另一主理人宥哥(右)則表示更多是不甘心。攝影︰袁慧妍

一旁的宥哥倒是笑著說,他不甘心的比較多——咖啡廳工作會讓他性格「收歛一點」,但結果不成正比,「結局是這樣,就覺得我幹麼要收歛,當初應該要更常搞一些活動!」

版畫創作團體「印刻部」︰陪伴北風社渡過難關

北風社的臉書粉專有一篇貼文,列出一大堆規矩,包括要求客人不要裝熟。客人會批評他們冷漠、奇怪,但對北風社而言,社會上有一群不想被打擾的人沒被主流看見,而在「很兇」的負評背後,北風社其實溫暖地接住了很多弱勢團體及社會議題。

2021年起的每週四晚,版畫創作團體「印刻部」都會在北風社舉辦創作活動。他們的成員過去亦有參與社會議題,用版畫去表達訴求,最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春山出版社合作出版《海島核事》一書,封面的版畫圖片就是他們的作品。

印刻部成員心筠拉著記者「參觀」北風社,原來在不同角落都藏了他們的版畫工具和物資。攝影︰袁慧妍

成員心筠拉著記者在北風社「參觀」。原來他們把印畫的工具塞在人家的櫃底,連抽屜也占用;心筠再到吧檯旁,指著樓梯底的畫板和紙皮,在旁邊正在調飲料的魏正,見怪不怪地稍稍讓開;成員平時在外面擺攤完,也不管北風社當天是否客滿,就拖著一堆工具在桌子之間穿梭、把東西塞到每個角落。

對心筠而言,這是一個家的感覺。

現在北風社有難,印刻部也來共同面對、陪伴。收到消息的那一刻,心筠想起很多以往的案例,居民會以為是否「這條街不歡迎我」;各種法規、制度、社會氣氛因為有缺憾,而被有心人操縱。南西商圈現正發起自救運動,連署希望公眾支持商圈店家「不分手」。但有人在社交媒體稱以前是十大商圈的居民,會認為商家與住家混合會太吵、油煙太多,遊客來消費,承受環境問題的是住戶,覺得不公平。

心筠覺得這跟很多性別議題很相似,例如跨性別與原生性別之間使用什麼廁所,「怎麼使用一個共同空間,不同的人在裡面流動,但有可能會令對方不舒服。我們處理的方式就只能選擇其中一方請他們走嗎?還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嗎?」同理,在迫遷的背後,反映著不同人對於生活和安全的不同訴求。

記者問了很多關於「印刻部」之後怎麼辦的問題,但成員每個回答都是替北風社、替弱勢的人抱不平。他們覺得自家團體彈性很大,當搬個家,但他們不忿的是,一封公文就把同伴這些努力摧毀掉。

從香港移居台灣  在赤峰街找個安居樂業之地

北風社已做最壞打算。而有些店家則趁還有機會「改善」,先把市府的要求做好。在建成公園附近有一家香港服裝品牌店Fumble,同樣是座落在老房子,旁邊的二樓外牆則掛上大大塊建商的橫幅廣告。老闆之一Jack以投資移民來台,開實體店大半年,生意上了軌道。

當初選址分別有東區、西門町和赤峰街,但分析過後他認為,東區的小店生存不易、西門町的客源也消費不起偏中高價服裝,所以落地在赤峰街這個安靜的角落。

Fumble座落在建成公園旁的老房子。旁邊的房子二樓掛起了一幅都更的廣告。攝影︰袁慧妍

近年因為政治因素,很多香港人移台,找個安居樂業之地。Jack把服裝店的一個角落也分租給另一個香港人,在店內賣港式飲料,服裝店也變成綜合式銷售場所。5月23日,Fumble收到同樣來自都發局的公文,指出他該處的「第四種住宅」土地用途因前面道路不夠寬,不能售賣飲料食品;六天後衛生局也上門指他販售飲料,未提供員工體檢、未張貼洗手方法標示、未提供進貨憑證、未有食品業者登錄等。本來Jack只想幫助同樣移台的朋友落地生根,但只能跟友人說聲抱歉,把飲料部關掉。

Jack在香港長大,也經歷過香港的都更、拆遷。有些拆遷沒法讓居民回到原址,但有些例如菜市場,商家還是可以回到新建成、有冷氣的街市。他在思考,這樣的模式,可以放到赤峰街嗎?

要說對赤峰街的感情,他說得老實,做生意是為了在台灣生活下去,異鄉人只想照顧好小孩。如果最後這一區容不下這些小店,他也會認命搬走。只是他覺得只有兩個月時間要求店家們「改善」,時間很不足,亦沒有足夠溝通。

Jack加入了南西商圈自救會的群組,裡面有70多人,最近每天都很多訊息,較屬領頭的書店咖啡廳「好土」及「Sweet & Sour Life」,頻頻跟商家、居民、地主聯繫。星期五早上,他們召開了記者會,要求本在明(2025)年執行的全市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提早到現在即刻啟動,同時請市長專案專簽,對受影響的商家列管,並輔導消防安全與住商安寧,以等待都市計畫個案檢討變更的結果。他們亦要求議員協調市府各相關單位召開協調會,搭建與民眾的溝通平台。

好土︰跟社區一起變老

「好土」負責人黃同弘拿出一張地圖,向記者展示南西商圈的土地使用分區——大部分收到公文的很多都在第四種住宅,以售賣餐飲為主,而檢舉是來自同一個人。但事實上,該區的歷史本來就商住混合,硬要執法的話,「整個商圈會消失」。

黃同弘本來是環境界別的研究者,2019年保育附近一條「宮前町砌石大溝」,從此愛上這個地方。「我們要陪這個社區一起變老。」黃同弘介紹店後方一個很重要的天井。居住在後面老房子的老人家,煮東西沒有關瓦斯,他們聞到燒焦味道,就繞到後面跑去老人的家裡關火,「關過四次了!」老人家也很喜歡找他聊天,最常問他為什麼不結婚,他就笑笑帶過,「他們有需要跟年輕人聊天。」


黃同弘(後)留在南西商圈的唯一原因是,要陪伴這個社區老去。攝影︰袁慧妍

觀光客可能沒有想像過,這裡是一個「青銀共居」的概念,青年人在這裡創業,鄰里關係夠好,也可順便照顧在地老人,「我們也幫助修屋頂、補路。大家都要安全的生活環境。但距離都更還有非常長的路」,過程中也要有人來照顧弱勢的居民。

事實上,黃同弘未收到檢舉公文,但他不想社區的關係會突然幾個月內消失。若最後他收到檢舉要搬走,他不會再開店了,「我們是為了照顧這個社區而留下的。」

汽車零件店與咖啡廳共存在赤峰街一帶。攝影︰袁慧妍

北風社最近決定,短期內或會停業、搬走。停業後咖啡廳仍要承租幾個月,不如開放讓客人自行使用,跟這個地方好好說再見。「我們開冷氣開燈,你自己帶吃的喝的來,旁邊我們放個箱子,大家自由捐款看能不能幫我們分掉一點點房租。」

在夾縫中抵抗巨大的權力,從來不容易。訪問最後,眾人討論起赤峰街的文化是什麼?從前的打鐵店、汽車零件店、美髮店,到後來因疫情而大洗牌,再換來一批新的咖啡廳⋯⋯城市的面貌因各種原因而改變。

「一間一間的收掉,好像它變得越來越有價值的感覺,很多人會來拍照,但不會買、不會消費。這裡可能是收掉的文化。」宥哥說。

作者

袁慧妍

喜歡上山下海。從山山水水裡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