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深夜,凱米強烈颱風從宜蘭南澳登陸,緊接著在中南部地區,帶來了劇烈降雨。中央氣象署在24日和25日,兩天內總共發布了20次致災性降雨的國家級警報,尤其嘉義以南四縣市,平地與山區單日最高雨量已接近莫拉克等級,大雨下不停,各地陸續傳出災情。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25日第九次工作會報,公布全台有680條土石流潛勢溪流達到紅色警戒,共有136件土石流災情。山區土石崩落、路基坍塌、交通中斷,黃流滾滾的場景再次上演。
致災性豪雨加上天文大潮 多處河川水位暴漲
天降豪雨,大量雨水來到濁水溪下游又適逢大潮,河川水位暴漲,橋梁緊急封閉,當地居民表示十幾年來沒看過濁水溪的水量這麼大。25日上午7點多,濁水溪西濱大橋以下河段達到一級警戒水位。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等地勢低窪村落,大約4000多人進行預防性撤離。
海堤西側文蛤養殖區的土堤出現約20公尺的缺口,60幾甲的魚塭全部遭到海水淹沒,唯一的一棟民宅也淹了半層樓,彰化縣政府緊急調撥太空包在周邊進行防護。
流經嘉義、台南的八掌溪,溪水暴漲,部分河段達一級警戒。在八掌溪源頭區的奮起湖測站,這次颱風期間測到的累積降雨量超過1500多毫米。山區的降雨急速而下,不斷匯入主流,來到中下游河段,雨勢也驚人。區域排水的抽水站啟動,持續將水排入八掌溪,多重夾擊之下,出現溢堤現象,就連承受村莊內雨水的區域排水系統也滿載,難以承受,大水溢入村莊。
泥水開始蔓延,八掌溪流域沿岸的許多村落、農田、魚塭、道路都泡在水裡,擔心水愈淹愈高,嘉義縣消防局出動救生艇協助當地居民撤離。
低窪地區的淹水風險 生活及農作都受害
嘉義縣水上鄉是這次淹水的重災區,許多地方都淹到一個成人高,甚至高達2公尺以上。嘉義水上鄉長林緗亭表示主要受到全面性的豪雨影響,大水從山上流到八掌溪,又遇到漲潮的狀況,造成八掌溪沿岸的村莊都有淹水災情。
水上鄉柳新村1到6鄰淹水狀況嚴重,美上美社區淹到接近一層樓高,直到第二天大水還是沒有退去,有些地區出入都很困難,生活非常不方便,救難人員協助發放物資,住在二樓的民眾將水桶或袋子綁上繩子,垂吊下來拿取物資;也有些民眾也決定撤離,柳新村的陳先生說當地地勢低窪,以前就曾經淹水,十幾年來這次淹得最嚴重。
柳新村位在內溪洲排水與八掌溪匯流處,地勢比較低,目前已列入水災危險潛勢區域,如果遇上豪大雨,八掌溪水又上漲,區域排水的水門就會關閉,村莊內的雨水就只能倚靠滯洪池與抽水站排水,如果其中一個環節失控,村莊就會淹水。
在嘉義不少村落,都面臨河川滿溢,內水排不去的問題,趁著雨勢稍緩,有些居民出門補給生活用品。生活在低漥地區的居民,期待老天爺不要再降雨,村莊內的積水才能以重力排水的方式消退。
在台南市,因為八掌溪後壁段的堤防出現約15公尺的破口,溪水溢流,而造成後壁區及鹽水區大淹水,最深時水深及腰。後壁區約有30公頃洋香瓜以及100多公頃高粱正要採收,再加上1000多公頃稻田剛插秧,如今都遇上大水淹沒。
台南後壁居民張哲瑜無奈表示,此時剛好是二期稻作的插秧期,大水一直淹,大多數秧苗死掉,不知道要怎麼辦。
根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8日下午17點,凱米颱風造成的農業損失估計21億8000多萬元,又以雲林、屏東、嘉義、台南損失最多,其中畜牧業的金額超過2.5億元。
大湖口溪沿岸牧場、居民受災
在雲林斗南的一處畜牧場,有近200頭乳牛在水中淹了10多個小時,只剩下口鼻可以探出水面呼吸,直到水退了,現場滿地泥巴糞便和爛牧草。農場主人賴育信指出,乳牛身體因脹奶與飢餓,不停叫喊,未來還要擔心乳腺炎和消化系統問題,損失更嚴重。
這座牧場的所在位置,是在大湖口溪主流與兩條排水系統之間,三面夾擊,淹水風險較高,畜牧場為了克服低窪區的宿命,多年前已將地基墊高,但仍無法因應極端降雨的威脅,這次凱米颱風的淹水記錄,又一次突破2017年六二水災的高度。
淹水創新高,地層下陷區更慘
根據統計,自23日到25日清晨,雲林縣上游古坑草嶺測站的累積雨量,已經超過650毫米,大量雨水流入大湖口溪,導致溪水暴漲,下游排水系統宣洩不及。斗南鎮五個村莊 200多戶浸泡在水中,其中在大湖口溪沿岸的舊社里、林子里淹水最嚴重。
舊社里因為大湖口溪溢堤,有一名老婦逃生不及,被搜救人員救出,而逃得快的居民,待水位退去返家,發現原先架高的家具和電器,通通被水沖的東倒西歪、無一倖免。舊社里災民林智群說,「以前每逢五到十年淹大水,近年卻更頻繁、更嚴重。」
舊社里里長葉永萌說明,斗南舊社里的大湖口溪沿岸都是易淹區,尤其是自治橋的居民,即使沒有颱風天都有可能會遇到淹水。另一位舊社里災民林清河也無奈表示,政府對淹水區補助,遠遠不及家中的損失和清潔費。
除此之外,斗南鎮隔壁的大埤鄉,被大湖口溪、虎尾溪、三疊溪包圍,同樣也是淹水重災區,長期關注在地生態的陳清圳老師在大埤鄉出生成長,兒時一直都有淹水的記憶,「我小時候睡覺睡到半夜淹水,床都會浮起來。」
大埤從以前就是地勢低窪,不過,近五年來大埤鄉地層下陷日愈明顯,面積更不斷擴大,凱米颱風帶來的雨量,再次考驗區域排水與抽水站的防災能量,「水來得又快又猛,抽水機根本來不及抽。」大埤鄉西鎮村居民只能大嘆天災無奈。
雲林科技大學水土資源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溫志超主任,觀察到這次雲林主要淹水地點,大多在地層下陷區域,「水永遠往低處流,低窪區就像大碗公成為大家的蓄水池,碗公的水倒不出來,就只能用抽水機抽。」
河道堵塞導致溢堤 雪上加霜
極端降雨雖然是致災主因,但是限縮河川行水區之後,再興建堤防與抽水站、滯洪池也無法完全確保這些村落沒有水患,再加上地層持續下陷,如果河道的水流,又被漂流物與結構物阻塞,淹水風險必然升高。
舊社里災民吳妮蓉表示,家門口就有一座自治橋,所有上游的木頭沖刷下來,都堆積在自治橋,使水流過不去,認為政府應定期做疏濬,即使大水來了,上游木頭都往下游,河道才有容納木頭的空間。
溫志超主任也指出,雲嘉地區有很多溪流都是俗稱「雷公溪」,平時乾季水量小、大雨來就水量暴漲,山坡地的樹枝就會跟著洪水往下衝,最後卡在橋墩下,水勢疏通不及,最後造成溢堤。
像是大湖口溪橋是數十年來淹水的歷史災區,光是同一個點就有三條阻礙,第一是輸送自來水的水管橋;第二是給火車行走的鐵路橋;第三是給人車通行的台一線公路橋;若要改建橋墩,更涉及經濟部、交通部、農業部、鄉鎮市等多方單位。
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表示,大湖口溪橋這三條橋梁,因為彼此間隔短,且跨距太小、橋墩也太低,會逐步的來跟公路局、交通部共同來改善橋墩阻損、淤積阻塞情形。
築堤抽水的方式無法治本
大湖口溪在2017年也曾經溢堤造成嚴重水患,11.8億元的整治工程在2022年底完成,以25年重現期洪水設計來面對極端降雨,依舊抵擋不住洪水進入下游的舊社里等村莊。里長更反映溢堤後,內、外水皆無法排出,抽水機也被淹沒而失去功用。
溫志超認為,治水工程若只有堤岸加高,水固然不會流進村落,但降雨仍會下在堤內形成內水,只能靠抽水站抽取,然而堤外若水位高漲,萬一溢堤進來,抽水機抽出去又回流,淹水的情況反而更加劇。
築堤抽水不是治本的方式,目前水利署為了解決問題,提出加強承洪韌性能力,擬定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在地滯洪的政策,目前委託成功大學水工所,在雲林褒忠鄉的有才寮,一處2公頃的台糖土地,推動在地滯洪示範區,並預計擴大區域到1150公頃,預計容納209萬立方公尺的水量。
利用現有農田,在地滯洪減災
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副所長許榮庭指出,有別於額外開挖傳統滯洪池,在地滯洪選擇將原有農地土堤加高、增設水門,進行儲水和排水,目的是降低有才寮大排周遭村莊淹水的風險,而針對作為滯洪的農田,也會進行作物補助。
目前在地滯洪自2022年完工,第一次面臨有大量雨水滯洪的考驗,加上台糖的甘蔗田,具有砂質地,滲透性好,更能好的蓄積雨水量。褒忠鄉民意代表林一民指出,「種甘蔗的沙地很欠水,雨一落下來就被吃進土裡,滯洪池的水也沒滿,這次凱米颱風過後,農田滯洪區都有蓄積雨水,如果沒有蓄積,雨水就會往外溢流。」
「分區治水」讓水有路可走
在地滯洪這是一個新的可能性,留給水走的路。但是陳清圳老師,也觀察原本的水路及農地,正在面臨開發消失問題,他表示以前的農田集水區變成農舍或住宅區,與水爭地。不只滯洪空間減少,又勢必要建堤防保障居民,一旦河川溢流,就必須不斷加高堤防。
陳清圳建議,「政府要全面性的思考河域治理,不能夠今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抱持相同想法的還有溫志超,他認為,治水應以分區治理的概念,採取上游分洪、中游滯洪、下游才能順利排水疏洪,要從長計畫才能治本。
他舉例,上游的水下來後,可以利用河道阻擋,引到滯洪設施,或是說在旁邊做小的滯洪池,讓水分洪出去。當洪水到了中游地區,地勢較為平坦,也可以利用台糖土地負擔更多的水量,讓到下游的水不會那麼大,這才是真的可以走的路。
當暴雨一次一次來襲,氣候變化愈來愈劇烈,淹水的情境,有可能隨時在不同的地方上演,或許該全盤考慮大區域的承洪韌性,否則面對極端氣候的到來,建設工程與水爭地,災害有可能一再的輪迴。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強颱凱米】凱米的考驗|雲嘉的淹水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