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躺平」但也不放棄「內卷」——如何跟中國Z世代溝通氣候變遷?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嚮往「躺平」但也不放棄「內卷」——如何跟中國Z世代溝通氣候變遷?

2024年08月19日
轉載自地球對話;文:黃瑋(能源基金會策略傳播高級項目主管)
我們的研究發現,中國年輕人仍需要提升氣候認知,但他們也需要更積極的敘事。
氣候傳播者應該更多地向Z世代講述氣候變化應對與科技進步、社會經濟改善和個人發展之間協同效應的故事。圖片來源:Mark Andrews / Alamy
氣候傳播者應該更多地向Z世代講述氣候變遷應對與科技進步、社會經濟改善和個人發展之間協同效應的故事。圖片來源:Mark Andrews / Alamy

「雙碳政策對你個人生活方式會有什麼影響?」

「也許是以後買新能源車吧。」一個年輕人說。

這是發生在去年一場主題為「青年人參與氣候大會」的活動中的對話。彼時,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剛結束,儘管北京的冬天很冷,但專程趕來參加活動的青年人很多,參與者大多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或剛入職場的年輕人,他們都認為「雙碳」政策是自己考慮職業方向時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但當我問到,氣候變遷對更具體的個人生活的影響時,「買新能源車」是出現率最高的回應。

來參加活動的年輕人的想法,也代表了部分中國Z世代年輕人的觀點——認可中國氣候政策的決心和社會影響力,但對氣候變遷具象化的影響瞭解不夠深入。

Z世代(Generation Z),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間出生的一代人。在中國,他們佔據了人口總數19%,大約有2.67億人,他們成長伴隨網際網路,對技術進展以及其影響的社會變化十分敏銳。中國雙碳目標將帶來的深遠的社會變革,都將發生在Z世代人生最蓬勃的時期。因此Z世代對氣候變遷應對的認可和參與,與全球氣候目標實現息息相關。

為此,能源基金會支持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進行研究,《連接中國Z世代:生活信念與氣候傳播,2024》(下簡稱《研究》)也於日前發表。在《研究》中,團隊以生活信念為底層邏輯對氣候變遷傳播受眾人群進行分類,探討了中國Z世代不同群體的共性與差異,以及對傳播工作的啟示。研究基於3552名中國Z世代公眾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

所以,中國的Z世代,是怎麼看待氣候氣候變遷的?他們如何看待應對氣候變遷的治理措施?他們會如何面對這些政策措施可能會帶來的改變?氣候變遷傳播,又應如何與他們的信念與關切產生共鳴?

生活信念影響氣候態度

在分析中國Z世代氣候變遷受眾人群畫像時,《研究》將公眾大體分為了六類信念群體,並總結了每個群體的氣候特徵。它們分別是:穩健的正統派(約佔Z世代人口的23%),自我的疏離者(10%),熱血的奮鬥族(18%),灑脫的安逸族(9%),中庸的務實派(23%),和審慎的觀察者(17%)。

我們發現,人們的生活信念會影響著氣候認知和行動意願。研究中,佔了Z世代人數64%的穩健的正統派、熱血的奮鬥族以及中庸的務實派對於氣候變遷的認知、風險感知行動力相對較高,占比26%的審慎的觀察者和瀟灑安逸族則對氣候變遷呈現低認知和較低的行動意願,還有占比 9%自我疏離者,不僅對於氣候變遷風險和認知水平較低,而且對氣候政策也持保留態度。

提高認知依然重要

但正如開篇所提到,中國的Z世代敏銳地察覺到例如氣候變遷政策這樣的宏觀變革意味著發展方向和機遇的變動,但他們對氣候緊急的認知依然有待提升,無法將氣候變遷議題與個體的深度連接。

《研究》也佐證了這一點。Z世代對氣候變遷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的認同(93.8%),高於認同氣候變遷將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83.8%);儘管對氣候變遷問題表現出了關切,但在應對氣候變遷的緊急程度上還是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個遠期的問題,應該排在貧困等民生問題之後;關於氣候變遷的系統性知識得分也較低(總分7分的知識量表裡,平均得分分值為2.69)。

要讓人們看到個人生活和氣候變遷的聯繫並非易事,因此除了「購買新能源車」和「就業的機遇」以外,我們急需提升Z世代對氣候變遷風險的認知,幫助他們瞭解應對氣候變遷的技術、經濟、消費、社會觀等系統性變革,以及變革對於對個人生活的影響。筆者認為,這是建立氣候變遷與Z世代個體之間深度連接的基礎,也是促成個人參與氣候變遷行動的基石。

江蘇省鹽城市的一場招聘會。關於碳中和進程創造的新型就業機會的故事,可以激發Z世代的樂觀情緒,鼓勵他們繼續前進。圖片來源:Alamy
江蘇省鹽城市的一場招聘會。關於碳中和進程創造的新型就業機會的故事,可以激發Z世代的樂觀情緒,鼓勵他們繼續前進。圖片來源:Alamy

另外,Z世代的認知和信念也具有一定發展性的痕跡。《研究》指出相比年齡段在18至22歲的人群,23至27歲的受訪人群理性、務實、思辨的特徵逐漸增多,中庸務實,審慎觀察的信念人群比例上升。從認知上,步入社會後的群體,對氣候變遷風險感知水平也更高。這也說明,Z世代的生活信念是具有變化的潛力的,值得氣候變遷傳播工作者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

創造氣候變遷的積極敘事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中國Z世代的一些鮮明的共有特徵——嚮往「躺平」但也不放棄「內卷」。

與公眾輿論裡一些認為年輕人大多樂衷「享樂」,「吃不了苦」的印象不同,《研究》指出,雖然有58.5%的Z世代認同「無需制定過於嚴肅的計劃,因為未來太不確定」,但同時高達89.7%的Z世代對「我不斷提升社會技能,並渴望獲得成功」有認同態度。這看似矛盾的觀點,一方面代表了Z世代對高度競爭性社會的疲倦,對負面信息產生消極回應,另一方面也展現了他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對發展與機遇的渴求。

這些生活態度,也會影響Z世代的氣候行動。除穩健的正統派外,其餘的幾個信念聚類,都更偏向於例如強調「就業機會「等個人發展的氣候變遷語料。對於一部分聚類例如灑脫的安逸族,自我的疏離者而言,他們更多關注自身,對自身行動的「效能感」也相對較低,過分強調氣候危機的嚴重性和不可逆性的信息,可能引不起他們的興趣,甚至引起反感。

因此,筆者認為,氣候傳播要呼應Z世代整體而言更強的「自我提升」意願,建立Z世代對氣候變遷與社會發展、個人發展之間的底層邏輯,喚起他們對改變和更好的未來的期待。傳播工作者們可以從開發更多講述應對氣候變遷與科技創新,經濟社會轉型協同,個人發展協同等故事的角度,來鼓勵Z世代保持樂觀並繼續前進。

連結新的破圈信使

氣候變遷傳播如何破圈,如何激發公眾親身參與行動,如何提升參與氣候變遷行動的個體的效能感,一直是傳播工作者面臨的挑戰三重奏。

在《研究》中, 部分Z世代對個人氣候行動的減排效果存疑。他們較為支持個人力所能及且不會顯著降低生活質量的氣候行動,而對成本較高的氣候行動,Z世代往往選擇觀望的態度。儘管如此,仍有高比例的Z世代人群,例如佔Z世代大多數的穩健的正統派,熱血的奮鬥族和中庸的務實派,對身體力行參與氣候變遷行動,並對個人參與產生的正向社會影響是持有肯定和積極的態度的。《研究》也發現,74.6%的Z世代認同自己社區中的遏制全球變暖和氣候變遷的行動,並將鼓勵其他人採取類似的行動。這也許與這些人群相對有更高的自我超越,社群主義和政治效能感信念有關。

連動這些「積極分子」,也許是氣候行動破圈的一個思路。加強與Z世代人群中這些有著更高政治效能感和自我超越信念的群體的連接、互動,甚至加強對他們的支持,給他們提供更多選擇,可以讓這些積極分子成為氣候變遷傳播的新信使,而不只讓他們的行動落到消費上,如開頭提到的購買新能源電動車。

報告也發現,Z世代較為普遍地對圈層與社群有較高的認同和歸屬感。對傳播工作者而言,也可以更多考慮嘗試搭建氣候變遷與不同分類人群關注的社會話題或生活話題之間的互動,通過社群或圈層的影響,達到破圈、加強認同的目標。

這份研究,只是氣候變遷傳播與中國公眾生活信念分類研究的起點,希望能為領域傳播工作者們的創新,提供新的靈感和思路。在進一步深化研究的過程中,筆者認為,在特定人群跟蹤研究,到跨圈層敘事設計,以及傳播項目實踐與評估等方面,還有很多深化探索的空間。

※本文轉載自對話地球,原文標題〈如何跟中國Z世代溝通氣候變化?從生活信念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