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AQI黃、橘燈會增加? 環境部修正空氣品質標準重點一次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明年起AQI黃、橘燈會增加? 環境部修正空氣品質標準重點一次看

2024年10月01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環境部於9月30日公告新版「空氣品質標準」,加嚴各項空氣污染物標準,其中細懸浮微粒(PM2.5)的年平均及日平均濃度限值,由原本的15及35微克,加嚴至12及30微克,年平均限值成亞洲最嚴格。空氣污染防制區也改採「站站達標」。明(2025)年1月1日起,空氣品質指標(AQI)亦會有更嚴格防護標準,未來空污防護通知訊息會比過去提前2~4小時發出。

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10月開始就是空污季,11月通常更嚴重,呼籲環境部能提早、從11月就調整AQI;並認為PM2.5的年平均值未達美國標準的9微克,「還是有點距離,有點遺憾。」

環境部9月30日公告加嚴空污物濃度限值。圖片來源︰擷取自環境部大氣環境司簡報

空污物標準濃度限值加嚴  2030年須達標

環境部針對PM10、PM2.5、臭氧(O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氧(NO2)、一氧化碳(CO)等空氣污染物(空污物)標準,每4年檢討其法定濃度限值,AQI燈號標準(採日均值)亦會隨之調整。

備受關注的PM2.5,年均濃度限值加嚴至12微克,為亞洲最嚴格,但比起美國的9微克還差一些。日均限值則加嚴至30微克,比起美、日、韓的35微克低。至於PM10,年均濃度限值由50微克降至30微克,日均限值從100微克降至75微克,均比新加坡標準寬鬆。其他空污物標準濃度限值,部分亦有加嚴。各縣市須在2030年達標,空氣污染防制區達標判定方式,也修正為「站站達標」。

2025年起AQI濃度門檻會調整。圖片來源︰擷取自環境部大氣環境司簡報

此外,AQI也因應空品標準加嚴而作出修正。比如,以2021~2023年數據為例,民眾每日接收到AQI為良好(綠色等級)的比率將由55%降至40%;普通(黃色等級)由37%提高到50%;對敏感族群不健康(橘色等級)由7%提高到10%。

現在的AQI是以過去較長時間的平均濃度計算,當AQI達預警等級時,民眾往往已暴露在空污之下,對敏感族群及孩童較有影響。環境部提出新作法,將以小時濃度達AQI「紅燈」時,即時在空品監測網及環境即時通App發布防護通知訊息,較過去警報提前2~4小時以上。AQI相關更新都將於明年元旦上路。

當AQI採更嚴格防護標準,以過去3年空品監測數據統計,黃燈和橘燈的比率會提高。圖片來源︰擷取自環境部大氣環境司簡報

本次修正是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一份研究報告,採用本土空污與健康數據,在可避免健康生命損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和減緩成本之間作出權衡後,研究團隊認為最佳PM2.5暴露水平為12微克。團隊亦提出,10微克是最佳標準,但由於低估了減排成本,該標準可能不切實際。

彭啟明︰淨零啟動後10微克不會太難  環團︰跟民間倡議有落差「有點遺憾」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張順欽稱,現階段我國空污標準限值未能與美國或新加坡看齊,主因是人口密度與車輛(內燃機引擎車輛)密度不一。台灣每平方公里有646人、631輛汽機車,但美國每平方公里只有36人、28輛車,相差17至20倍左右。而且不同縣市的PM2.5年平均也有所不同,例如宜花東地區為7~8微克,如台灣要達成美國標準,西半部的人為活動強度、污染程度要降至與東部相同,但事實上兩者車輛密度相差逾7倍。

環境部部長彭啟明指出,因人口密度和產業發展,暫未能把PM2.5年均濃度限值下修至10微克或以下,「但等到淨零開始啟動後,10(微克)我相信不會太難。」

針對此前有縣市政府擔心空品防制區劃定標準變「站站達標」,會影響企業發展,彭啟明也在回應表示,空品變好、民眾健康是共利,加上明年開始收碳費,適應期亦會提供輔導。他又稱,行政院正評估設定比減排24%±1%更積極的2030年減碳目標,預期兩個月會有新數字。

環境部部長彭啟明及大氣環境司司長張順欽(前右二及右三)公告新版「空氣品質標準」。攝影︰袁慧妍

事實上,環團早前召開過記者會,要求的空污物標準更嚴格。例如,PM2.5年均值標準應加嚴為9微克,日均值標準加嚴為25微克。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稱,樂見政府接納環團意見,把空氣污防治區達標判定方式修正為「站站達標」,而PM2.5的日均限值亦有下修,但年均限值則跟民間倡議有落差,「有點遺憾」;正因為人口密度不一,台灣民眾比美國更易暴露在空污中,「所以我們才更認為,台灣空品標準是不適合比美國更慢、更寬鬆。」

他亦提到,總統賴清德上任後成立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是跨部會合作,建議改善空污除了環境部應盡全力,經濟部、交通部等也應該共同推動政策,讓中南部空污較嚴重的地區早點達標。

作者

袁慧妍

喜歡上山下海。從山山水水裡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