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第一次攀登位於新疆喀什的慕士塔格峰時,積雪深至大腿根部。在上面行走時必須使用踏雪板來分散體重,而且有許多雪橋幫助我們跨越冰裂縫。」
20年來,曾12次登峰的溫旭親眼見證了氣候變遷帶給冰川地形的顯著變化,「過去的厚積雪變成了堅硬的硬雪和裸露的冰面,我必須佩戴冰爪防滑。冰川上的雪橋也逐漸消失,裂縫變得更大更深,我們不得不繞更遠的路來避開它們。」
近年來,冰川的融化速度進一步加快。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研究站的最新研究表明,未來無論哪種氣候情景,降水量是否增加,中國西北乾旱區面積小於0.5平方公里的冰川將在本世紀中葉消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2025年定為國際冰川保護年,並宣布自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設立為世界冰川日。接受《對話地球》採訪的專家認為,冰川融化成為了全球暖化的重要像徵。雖然「無論如何,這些冰川終會消失」的說法可能會引發一些人的悲觀情緒,但更應促進人們採取積極的氣候行動。
山地冰川融化的影響
中國的冰川主要分佈於青藏高原,這些冰川為長江、黃河和雅魯藏布江等重要河流提供水源。根據中國冰川編目統計,自1970年代至2010年,全中國冰川面積減少了1萬2442.4平方公里,佔冰川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談到冰川融化時,人們通常首先想到的是海平面上升的威脅。然而,實際上引發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集中了全球冰量90%的南極和面積僅次於南極的格陵蘭冰蓋的融化。」雲南大學國際河流與生態安全研究院的研究員田立德告訴對話地球。
他指出,與南極和北極相比,山地冰川的規模較小,但近年來其融化速度驚人,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影響也更加直接。山地冰川的加速消融會導致逕流增加,冰川末端的水形成冰壩,一旦冰壩潰決,將對下遊居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造成巨大威脅,甚至引發災害。
2016年7月,西藏阿里地區就發生了冰崩,冰崩量高達6億立方公尺。災害發生時,附近有六戶牧民正在夏季牧場放牧,冰崩掩埋了其中四戶人家,共九個人。
除了冰壩潰決帶來的洪水威脅外,冰川融化帶來的另一個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危害是甲烷排放。最新對中國祁連山最大的大陸性冰川「老虎溝12號冰川」進行的研究表明,冰川末端冰洞內的甲烷濃度比大氣高約3倍,二氧化碳濃度則比大氣低約2.5倍,冰川消融的同時也在向大氣排放甲烷和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山地冰川消融如同『煙囪』正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澎湃新聞在一篇報導中描述。甲烷是繼二氧化碳之後第二大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在100年的時間尺度上,甲烷的全球暖化潛勢值是二氧化碳的28倍,在20年的時間尺度上,甲烷的全球暖化潛勢值是二氧化碳的84倍。
預警
去(2024)年8月,歷時7年、共28000多研究人員參與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發布成果,發現青藏高原在「變暖、變濕、變綠」的同時也在「變暗」,這主要是由於冰川、積雪面積減少和植被覆蓋率提高共同導致的地表反照率減少。考察隊提醒,下游水資源管理未來需要加強冰崩、冰湖潰決等災害的科學預警系統。
目前預警仍是減少冰崩災害影響的主要手段。2018年10月,在雅魯藏布江上游發生了冰崩,冰岩順著斜坡崩滑,解體後形成碎屑流入雅魯藏布江,最終堵塞了河道。科學家一直透過遙感和直升機即時觀察現場狀況,指導民眾的避險搬遷工作。阻塞發生了約56小時後自然洩流,並沒有造成人身傷亡。
冰崩發生的第二年,中國就建立了雅魯藏布江冰崩堵江災害監測預警平台,在堵江點架設10公尺監測塔,利用全天候監控技術對堵江點進行不同角度的定時監測,同時進行氣象水位即時監測,截至2024年5月已實現了五次成功預警。
冰川和水資源安全
去年8月中旬,中國西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瑪乾沙漠遭遇了洪水的襲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呂新生向《中國氣象通訊社》解釋,在高溫影響下,沙漠周圍高山積雪和冰川迅速融化,導致塔里木河支流的水流量迅速增加,洪水漫出河道,水流一同湧入沙漠,使得沙漠中的部分區域瞬間變成一片汪洋。
這並不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第一次遭遇洪水。 2022年8月,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部出現湖泊,引發了討論,一些網友錯誤地猜測氣候變遷可能會將沙漠變成綠洲。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陳亞寧對媒體表示:「氣候引起的冰川和水循環變化將加劇水資源供應的不確定性,冰川消融將直接影響該地區未來的水資源安全。」
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研究站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冰川加速消融會使逕流增加,隨後出現冰川逕流「拐點」,表示冰川融水達到最大值,隨後開始逐漸減少。
「許多人擔心冰川消失後水源也會枯竭。這取決於不同的河流,匯入印度河的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占其逕流量的近80%,在三江源地區,冰川融水量約占長江主要河道區年均逕流量的9.13%,占黃河主要河道年逕流量的2.24%左右。冰川融水在很多河流的全部水量中只占一小部分,主要的來源是降水。」田立德說道。
他進一步解釋,降水和冰川融水對逕流的貢獻方式不同。一次強降水會迅速增加逕流,可能引發洪水,但隨著降水結束,逕流量也會迅速減少。而冰川融水則是較穩定的水源,融化過程較為平穩,持續為下游提供穩定的水量。
冰川融化對下游的逕流總量產生的更大影響在於對逕流季節性變化的調節能力。具體來說,在寒冷的冬季,冰川消融減弱、累積量增加;隨著氣溫升高,冰川消融加快,釋放出大量冰川融水。因此,在炎熱乾燥的季節,冰川能夠提供穩定的水源。然而,隨著冰川的減少或消失,這種調節能力會減弱,這意味著乾旱和洪水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可能會增加。
如何減緩?
為減緩冰川的消融,科學家嘗試了各種方法。
2023年至2024年間,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新疆的天山一號冰川進行了「為冰川蓋棉被」試驗性冰川保護計畫。所謂給冰川「蓋被子」,就是通過在冰川表面覆蓋隔熱和反光材料(通常是土工布),使冰川表面保持相對較低的溫度,從而減緩冰川的消融速度。
類似的技術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也有應用。自21世紀初以來,科學家就試圖用土工布覆蓋阿爾卑斯山的部分冰川。多項研究表明,與未受保護的表面相比,「蓋被子」技術可減少50%至70%的冰雪融化。
然而,瑞士弗里堡大學的冰川學家馬蒂亞斯.胡斯(Matthias Huss)認為,只有在有利可圖的滑雪場採取這一做法是值得的,全面應用於所有冰川是不切實際的。根據他的計算,如果在瑞士最大的一千座冰川上覆蓋土工布,每年可以防止三分之二的體積損失,但這將花費約15.2億美元。
2024年9月,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將一台造雪機搬上了位於四川的達古冰川,團隊計劃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將部分融化的冰水通過機器轉換成雪,從而增加冰川物質、減緩其消融速度。
這項人工干預計畫的效果還有待考證,不過田立德向《對話地球》表示,目前這類試驗只適用於面積小且具有科研和旅遊價值的冰川,無法逆轉全球冰川融化的大趨勢。「解決全球冰川消融問題的唯一有效方法是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田立德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22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也持相同的觀點。報告指出,從長遠來看,無論採取何種措施,50個世界遺產地中,1/3的冰川注定要在2050年前消失。但如果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上升不超過1.5°C,其餘2/3的冰川仍有望被保護。
無價的冰芯
除了採取措施減緩冰川消融,雲南大學冰川科考隊還在青藏高原開展冰芯鑽取工作,一部分冰芯用於研究和測試,另一部分則在冰芯庫中儲存,供未來研究使用。冰芯記錄著重要的氣候資訊。例如,科學家能夠透過分析冰芯中氣泡的氣體成分,測量過去大氣的溫室氣體濃度和溫度變化。
世界上不少國家早已開展這項工作,在國家機構或大學的冰庫裡儲存從極地和山地冰川鑽取的冰芯,供科學家們研究。然而,冷凍櫃儲存也有風險,2017 年,埃德蒙頓阿爾伯塔大學的冰櫃發生故障,導致全球最大的加拿大北極冰芯融化了一部分。因此,一些科學家想出了一種保存山地冰川冰芯的新方法,在南極洲建造一個儲存庫,永久儲存世界各地的冰芯。
溫旭表示,依賴目前的技術手段,從冰芯所能解讀的資訊仍然有限。冰川不斷融化,未來考察人員可能無法再獲得這些冰芯,但隨著技術進步,人們可能會從這些儲存的冰芯中獲得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這是我們為未來科研人員留下的珍貴史料。」他說。
※本文轉載自對話地球,原文標題〈小型冰川正在中國消失:我們還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