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熱潮」助長非洲南部非法盜採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多肉植物熱潮」助長非洲南部非法盜採

2025年05月22日
轉載自《對話地球》;文:特瓦尼.姆岡達(Temwani Mgunda);翻譯:奇芳
全球多肉植物愛好者的需求導致盜採猖獗,這些珍稀植物正走向滅絕的深淵。

雖然在很多人眼中,多肉植物可能只是一種觀賞植物,但在南部非洲,它們是重要的棲息地植物,且具有高食用和藥用價值。圖片來源: GFC Collection/Alamy

非洲南部獨特的多肉植物受到了全世界愛好者的追捧,然而,這一熱潮這也助長了非法貿易,使其面臨滅絕的危險。

根據國際野生動植物貿易組織(Traffic)最近的研究,2019年至2024年5月,南非執法部門共查獲了超過650種、逾160萬株被非法盜採的多肉植物,這些植物原本將被走私至海外市場。 非法盜採帶來了了嚴重的生態和保護危機。

Traffic首席研究員多米尼克.普林斯洛(Dominique Prinsloo)表示,「稀有的異域多肉的魅力」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尤其對南非的野生種群。盜採行為不僅泛濫且不可持續,甚至已使部分品種瀕臨滅絕。

多肉植物通常生長在乾旱地區,依靠根、莖和葉儲存水分,因此它們看起來肉肉、胖胖的。普林斯洛說,非法交易中最常見的屬種是肉錐花屬(Conophytum),其次是霧冰玉屬(Eriospermum)和奇峰錦屬(Tylecodon)。

安全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卡里娜.布魯爾(Carina Bruwer)在2023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表示,多肉植物不僅在生態系統中具有棲息地價值,同時也具有經濟用途,廣泛用於食品和藥品。她還提到,像多肉植物、蘭花和蘇鐵等植物因觀賞價值極高而備受全球買家的追捧。

她告訴《對話地球》:「除了稀有性,許多多肉物種還具有獨一無二的特徵,如粗壯的莖稈、小巧的體型和豔麗的花朵等。 這些外觀特性及其適應乾旱環境的生存能力,使它們深受植物收藏家和園藝愛好者的喜愛,也因此頻繁出現在全球植物交易市場。」

災害也推動了需求

Traffic報告指出,對多肉植物的市場需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一直存在,但近年來的需求激增可能與兩個關鍵事件有關:2015~2016年聖嬰現象引發的乾旱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閉關。

普林斯洛表示,聖嬰現象期間,整個南部非洲地區降雨量減少、降雨模式不穩定,且氣溫高於正常水準,旱季持續時間延長,這在無意中推動了全球消費者對「室內耐旱植物」的興趣和需求。

而新冠疫情的爆發,則從另一個角度加劇了非法盜採。普林斯洛聽說,在2020年的疫情控管期間,多肉交易的參與者發生了顯著變化。Traffic的報告也指出,在疫情之前,到南非盜採植物並進行走私的都是外國人(通常來自東亞或歐洲),但疫情期間的管控措施阻止了他們的行動,因此他們開始招募南非本地人代為採挖。

「這些外國人可能也擔心,疫情期間南非加大了執法力度,會提高他們被捕的風險。」她說。

普林斯洛補充道,疫情帶來的經濟困難也促使更多人鋌而走險。管控期間,多肉植物的非法盜採顯著增加。 原本相對分散的非法交易逐漸演變為有組織的犯罪活動。

因此,在疫情後的幾年裡,被查獲的多肉植物數量激增,從2019年的5萬8779株增加到2021年的32萬9434株。

非法貿易的影響

根據布魯爾2023年的研究,非法盜採導致南部非洲大量多肉植物種群數量銳減,多個品種瀕臨滅絕。

研究指出,這一趨勢促使人們重新評估這些物種的保護等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簡稱IUCN)隨後將多肉卡魯生物群落中的幾個物種列為「極度瀕危」。

該研究還強調,非法盜採多肉植物不僅破壞了其他植物、爬行動物和昆蟲的棲息地,還使生態系統在面對氣候變化衝擊時更加脆弱。

布魯爾表示,在她走訪過的南非多數社區中,這項非法貿易使人們失去了「一些珍貴而稀有的東西」。


非法多肉植物貿易導致南部非洲的社區失去了「一些珍貴、稀有的東西」。 圖片來源:Trev Vistas / Alamy

她告訴《對話地球》:「我們採訪的一些人表達了對失去部分植物資源和相關生計機會的擔憂。」她的研究中提到,有兩位苗圃主已難以與非法市場競爭:其中一家被迫停業,另一家則轉向種子出口。

布魯爾指出,非法多肉植物交易也加劇了社區緊張局勢,越來越多年輕人捲入犯罪活動。 在調研過程時,一些農戶反映,自己越來越感到無助,而盜採者卻愈發囂張。」

這一問題還波及更廣泛的經濟。以南非北開普省為例,當地主要依賴旅遊業為主要收入來源,而多肉植物和野花是春季吸引遊客蜂擁遝來的王牌。

布魯爾說:「如果這些植物消失了,相關的旅遊業收入也就沒了。」

交易參與者

據布魯爾介紹,多肉植物市場中合法和非法管道並行,兩者有時甚至交叉重疊。合法市場主要供應人工繁育的植物及其衍生產品,而非法市場則以野生盜採為主。有時同一個苗圃會同時涉足這兩類交易。

布魯爾指出:「合法商家會遵守多肉植物貿易相關的法律法規,而非法商家則鑽法律的空子,甚至規避監管。」

Traffic的研究發現,有些參與非法盜採的人曾涉足鑽石和毒品走私。他們轉向多肉植物的原因之一,是「覺得這項工作更輕鬆」。研究還指出:「多肉植物與鮑魚、犀牛角、象牙和爬行動物其他商品的非法貿易之間存在交集。」

根據這項研究,雖然大部分非法盜採者為男性,但近年來女性也開始參與其中。甚至有父母讓孩子參與盜採,因為「兒童受到重罰的可能性更低」。

這些植物被盜採後,會被轉手給中間商,再出口海外。普林斯洛表示,根據她的研究,出口商大多是亞裔,尤其是居住在南非的中國人,其中不少人擁有可用於藏匿植物的房產,並主導了非法盜採的組織和策劃。研究人員還聽到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稱,這些植物會先走私到中國,然後再轉運至美國。

她表示,消費者的構成非常廣泛,從毫不知情的線上買家到有意搜羅稀有野生品種的專業藏家。且大部分需求來自美國、歐洲和東亞。 研究人員還提到,「盆栽植物」(plant parenting)的潮流推動了需求增長。對於沒有花園的小戶型家庭來說,多肉植物成為熱門選擇。

報告還指出,為了提升樓盤價值,中國的一些高層住宅會在屋頂花園中種植多肉植物。一位受訪者表示,某個多肉植物屬類的書籍被翻譯成中文后,該種類的多肉需求迅速攀升。

布魯爾表示,目前大部分非法貿易都是在網上進行的,南非、納米比亞和馬達加斯加是多肉植物的主要盜採地,而莫三比克、坦尚尼亞、辛巴威、尚比亞、博茨瓦納和馬拉威常被用作中轉國。

國際刑警組織馬拉威犯罪分析部門負責人安德魯.卡徹(Andrew Kachere)表示,南部非洲多肉植物和其他野生動植物產品貿易猖獗,主要是因為該地區邊界線長,監管難度大。 同時,執法機構和海關的內部腐敗也助長了這種非法貿易。

「因此,這些地方已經成了走私多肉植物和其他野生動植物產品的避風港和運輸通道,且很難被發現。」卡徹告訴《對話地球》。

他還補充說,南部非洲大多數國家缺乏無人機、衛星遙感和先進的司法鑒定技術等現代監控手段,難以有效打擊跨境野生動植物的非法貿易。

※本文轉載自《對話地球》,原文標題〈「多肉植物熱潮」助長南部非洲非法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