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推廣老樹報報網站的使用,我們將首場工作坊辦在、與平台設計人有地緣關係的新北市三鶯、樹林地區,並為了深根未來地方團體接手推廣護樹觀念,工作坊採取公私協力的方式,與在地創生團體合辦,三鶯、樹林地區協辦單位是:台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新北市立北大高級中學、三鶯社區大學,因為成效良好,接下來數年我們都採取同樣的合作模式辦理工作坊。

於是在2023年的5月13日,團隊利用市立北大高級中學閱覽室舉辦首場老樹報報工作坊教學,由林業試驗所的研究人員徐嘉君介紹老樹報報計畫的緣起、台灣的老樹保育現況、與老樹的觀察和量測方式;其次由智紳數位的執行長張智傑,來介紹老樹報報介面的使用方式、利用簡易測量的技術與GIS工具,將觀察結果上傳到「老樹報報」平台。

室內的課程結束後,學員便分組在志工老師的帶領下,到戶外實習老樹的觀察與測量,由志工老師解說在地的老樹故事,學員分頭合作量測樹高與樹圍、練習登入帳號,然後上傳資料到老樹報報網站,更新現有老樹資訊,或新增建立地方老樹資料到資料庫裡。
三鶯樹林工作坊採用單車導覽的方式,請學員自備單車或租借Ubike,在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帶領下,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老樹巡禮,甚至有志工老師帶領學員進入自家蔗廍古厝,拜訪200年老樟樹、並新建老樹位點,可說是不虛此行。
在炎熱的天氣下尋訪老樹,更能體會到大樹遮蔭改變微氣候的價值,我們這組在尋訪老樹之後,更品嚐了附近的地方美食豆花老店,可說是收穫滿滿。

首場工作坊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體會,本次參加工作坊的民眾有許多是年紀較大的文史工作者,攜伴孫兒輩一同前來,晚輩在老樹巡禮的過程中聽著長輩敘說過往地方的歷史變遷,學習出生之前老人家的歷史記憶,而在利用手機建置老樹位點時,年輕一輩則協助阿公、阿嬤比較不熟悉的電子產品,沒想到老樹報報活動也成為另類的親子活動,這是沒有下鄉辦活動前完全不會想到的。

於是我們第二場在南投中興新村與營建署中區工程處的污水處理場辦理的工作坊,便著重在親子活動的形式,由國立中興高中與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的專家帶領下,走訪中興新村範圍內的老樹。
中部的小朋友參與踴躍,為老樹報報團隊帶來很多信心,且中興新村都市規劃完善,區內也有許多老樹環境優美,可說是十分宜居的好地方。

第三場工作坊我們移師古都台南,來到新化鎮,與新化社區營造協會和山海屯合辦。古都不愧是古都,合辦單位將工作坊的室內場地設在1924年興建的新化武德殿內。新化武德殿是檜木建築,2002年才整修完成,為台灣僅存四個武德殿中最原汁原味的,沒想到與地方社造團體合作竟然能解鎖在百年古蹟中演講的成就,地方鄉親總是這麼厲害。
其後在花蓮、屏東內埔、池上所辦理的老樹報報工作坊,都是在地非常重要的歷史建築,可說老樹報報團隊貢獻10分,地方鄉親貢獻90分之多,真正所謂的拋磚引玉!

除此之外在地文史工作者陳楠修老師,還為老樹報報工作坊編纂了老樹導覽手冊,內容精美豐富,簡直就是老樹結合新化鎮史的教科書,參加者有一半是新化人,一半是外地人,由在地人介紹自家家鄉的美好與外地人分享,感覺十分親切,來台南必吃的美食也在老樹導覽中一併介紹了,再次證明了老樹結合美食輕旅行的可能性。
在武德殿旁聽社造理事長介紹一株菩提樹,我幫忙補充說明菩提樹與樹幹上附生的雀榕合而為一,理事長當下十分震驚,說他從出生看著這棵樹,現已步入老年竟然不知道這件事,只能說老樹帶給我們說不完的故事啊!

2024年老樹報報活動移師台灣東部,第一場6月2日便在403地震後的花蓮辦理,希望能為甫地震後的觀光帶來一些活水,說實在若不是與在地創生團體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的年輕人合作,我應該一輩子都不會有機會拜訪大陳新村、更別說了解大陳義胞的歷史,藉由老樹報報活動,我們進而認識眷村的特殊文化與其中緊密的人際關係,而且大陳眷村的點心好好吃啊!
這次來參加活動的朋友也依然五花八門十分有趣,有想建立野樹地圖的攀樹師,有未來想在偏鄉推廣教育服務的東華學生,推行老幼共學的幼教老師,也有遠道從基隆來的親子團,感覺每個人都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老樹的故事再次帶出人們的故事。

而去(2024)年度的第2場舉辦在水的故鄉宜蘭員山鄉,與推廣有機農作與地方文化的八十佃穀倉合辦,員山不愧是水的故鄉,在老樹分組巡禮的過程中,遇到許多湧泉,有些老樹甚至就長在湧泉之中,形成互相守護的生態系,湧泉中甚至有水蛇及豐富的蛙類出沒,要不是靠近老樹進行觀察測量,我想應該很難見到如此豐富的生態景象。



或許是老樹報報工作坊有吃又有玩的名聲傳了出去,去年9月28日教師節,老樹報報團隊受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邀請,加碼協辦嘉義市受保護樹木活動,博愛社大甚至成立了老樹巡守隊,致力於保護及記錄嘉義市的老樹,隔日馬上利用新學到的測量與上傳方法,到嘉義樹木園進行實作,可說是目前團隊遇到最有行動力的護樹大使。

時間來到今(2025)年5月,老樹報報團隊決定前進屏東與台東辦理工作坊,很巧這次兩場都在客家鄉親聚集的內埔與池上。
內埔場與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合辦,以客家話「揇(namˋ)揇(namˋ)大樹」(抱抱大樹之意),工作坊於內埔昌黎祠內舉辦,為台灣唯一儒、道、佛教比鄰的宗教建築,頗有意義,托福又解鎖一項在古蹟內演講的成就。
當日 「龍頸溪畔」為實作場域安排三條導覽路線,由經驗豐富的導覽人員帶著學員前往觀察老樹、學習古蹟歷史,拜訪老店及再次享用美食,聽著資歷豐富的老人家講述承載著在地居民歷史及記憶的老樹,實在是獲益良多,尤其是總幹事惋惜著因為土地轉讓而被砍除的兩株百年羅漢松,不禁讓人回想波特蘭的圖書館大樹,或許未來的未來,老樹也會被珍惜納入都市更新、建築設計的一部分,你說有可能嗎?

隔兩週後我們搭火車到台灣東南部的稻米之鄉池上小鎮舉辦今年的第二場老樹報報工作坊,合辦夥伴是在地無人不識的池上書局前店長——池潭源流協進會的簡淑瑩小姐。
簡大姊精力過人,直接在一天內舉辦二場,分上午場、下午場,這也是老樹報報團隊遇過最積極的地方團體,而參加的學員,上半場以地方的老人家為主,下午場則有很多來自外地如屏東、高雄的學員,池上老樹資源之豐富那是不用說的了,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鎮上這些70、80歲的長者騎著各式交通工具,電動代步車或機車,各自朝2~3公里外的老樹會合的景象,實在是太美了!


其實有關這幾年於台灣各處的老樹巡禮與在地鄉親交流的感想實在太多了、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只能說每次的活動中得到的,比貢獻出去的還要多,每次的工作坊都讓我們對於台灣人文的多樣性有更深入一層的了解。
台灣真的充滿無限的可能,跟老樹報報計畫一樣。
執行三年總預算不超過120萬的老樹報報計畫,去年被專家評審賦予小而美的評論,獲得政府服務奬優等的殊榮,團隊也頗受鼓勵,如今平台已有超過250位註冊會員,除了現有老樹外還新增將近300棵老樹。
希望這個小小的計畫能夠繼續發光發熱下去,為島嶼上的生態教育盡一份心力。
(回看上篇)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